在中国年平均工资为1.8万,澳洲年平均工资为5.8万(澳元),这里我们不管汇率,因为都是本地消费。(中国平均每天工资60元,而澳洲平均每天工资190元左右,每月工作25天)
买一双耐克球鞋,澳洲$120,需工作不到1天;中国¥480,需工作8天。1:12
-
看一场容祖儿演唱会,澳洲$160,需工作0.84天;中国¥380,需工作6.3天。1:7
-
买一台1.5匹的松下空调,澳洲$1080,需工作5.68天半;中国¥3000,需工作50天。1:8.8
-
买一套普通办公套装,澳洲$120,工人需工作0.63天;中国¥400,需工作6.67天。1:10
- 请1
2人一桌吃龙虾大餐,澳洲$280,需工作1.47天;中国¥1500,需工作25天。1:17
-
买一台苹果手提电脑,澳洲$2800,需工作14.7天;中国¥18000,需工作300天。1:20
- 买一台2
9寸索尼数字彩电,澳洲$699,需工作3.68天;中国¥6000,需工作100天。1:27
蒋泥的长篇小说《玉色》内容简介:小说以妹妹向翠瑶、哥哥向丹林的遭遇为核心,覆盖到较为广阔的现实境况,为活生生的当下社会人生、生活,提供了切实的描述。故事主要写一个年轻女子向翠瑶的婚姻遭遇,她的上进心,在一个个细微的罅隙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描写了向丹林和金佳苓之间朴素、真实的爱情,感人至深。小说不论是叙述、描写还是对话,作者都写得流水叮咚,流畅而富韵律,很接近我们的日常用语。没有故弄玄虚耍玩花样,也没有任何艰涩之感,更没有障碍。小说语言亦尖新风趣,人物描写形象逼真。

-
买一艘小艇,澳洲$18000,需工作947天;中国¥230000,需工作3833天半。1:40
- 买一辆新丰田佳美小车,澳洲$
25000,需工作131.57天半;中国¥250000,需工作4166天。1:32
-
一年健身房会费,澳洲$360,需工作1.89天半;中国¥4000,需工作66.67天。1:35
一年高尔夫球会费,澳洲$1800,需工作9.47天半;中国¥35000,需工作583.33天半。1:62
经典永不过时(2009-05-08
10:37:13)
随着网络的普及,写作日益成为一种全民化的行为,文坛之中的声音日益嘈杂,许多新锐的写作者们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仿佛是这个时代的风向标。许多文坛先锋对鲁迅、老舍、巴金这样的经典人物的著作不以为然。我们不禁发问,在这个时代,这些中国现代文学代表人物的作品,真的过时了吗?读《茶馆》、《家》、《狂人日记》这样的作品是否已是一种落伍的表现了?
今年是老舍先生110周年诞辰。从年初开始,中国文联、北京文联、中国作协、北京民俗学会、老北京网等许多官方与民间的机构先后组织了一系列的座谈、研讨活动,缅怀这位文学大师。青年作家蒋泥推出了30万字的评传作品《老舍的沉浮人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与老舍先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北京人艺特地铸造了老舍先生的铜像雕塑,特别在2月3日老舍先生生日这一天,举行揭幕仪式。这一切都给了前面那个问题一个明确的否定的答案,经典永不过时,特别是老舍这样的大师。
如果说以上的活动都是学界的,小众的,那么民间的反应也许更能说明问题。人艺特别重排了老舍的名剧《龙须沟》,连演23场,场场爆满,创下了首轮演出245万元的票房纪录。根据老舍先生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正红旗下》、《茶馆》、《龙须沟》等都已经杀青,正在后期制作,已在央视开播的《四世同堂》则引起了收视高潮和热议。文汇出版社从去年5月开始分批推出的21卷本的老舍作品精汇丛书,定价虽然总计518元,但首印的2万套目前都已发行一空,没有库存。这一系列的数字,更加明确地说明,今天老舍先生的作品依然广受人们的欢迎。
可以说,老舍先生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同样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为英、法、西班牙等多种语言,在各国广为流传。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新科得主勒·克拉其奥就曾为法文版的《四世同堂》作序推荐。西方评论界认为老舍先生是中国的巴尔扎克,直接秉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的创作传统。而根据瑞典文学院的资料,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几乎已经圈定老舍的名字,无奈因为老舍先生的辞世而未能花落其家。
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表示,不管谁的作品,总逃不脱大浪淘沙般的历史规律。作品本身是否含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是关键,真正能够留给后人回味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有的人会永远被人们记住,有的人却只能名扬一时。无疑,老舍先生属于前者。从老舍先生1922年推出第一篇作品到今天,20多年过去,时间没有让老舍先生的作品退色,反而使其绽放出愈加灿烂的光华。
当然,现在文坛的状况可以用“甚嚣尘上”来形容,太多的声音、太多的意见、太多的文字,许多人的视界被一些表面的虚华所遮蔽,让大众去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到那些经典著作,是许多学人的心愿。老舍小说精汇系列丛书的策划人贺鹏飞先生说:“老舍先生是文学史上一道闪耀的丰碑,不可忘记。我们推出他的作品,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认识理解他的著作和他的为人。今天虽然图书越来越多,但是经典却不可能被埋没。他们应该成为指引文坛的航标。让那些闪耀的名字永远被人们记住,这是我的心愿,我想也是每一个出版人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