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遗毒有对深··被文豪无留情抛弃的妻子们

(2009-05-04 19:57:52)
标签:

文化

 

蒋泥的长篇小说《玉色》内容简介:小说以妹妹向翠瑶、哥哥向丹林的遭遇为核心,覆盖到较为广阔的现实境况,为活生生的当下社会人生、生活,提供了切实的描述。故事主要写一个年轻女子向翠瑶的婚姻遭遇,她的上进心,在一个个细微的罅隙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描写了向丹林和佳苓之间朴素、真实的爱情,感人至深。小说不论是叙述、描写还是对话,作者都写得流水叮咚,流畅而富韵律,很接近我们的日常用语。没有故弄玄虚耍玩花样,也没有任何艰涩之感,更没有障碍。小说语言亦尖新风趣,人物描写形象逼真。

 

传统遗毒有对深?——小说《玉色》读感

 

秀木

  

读完蒋泥的长篇小说《玉色》(青岛出版社2009年4月),我思考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一直缠绕在我心里。

传统遗毒有对深··被文豪无留情抛弃的妻子们

 

首先,农村姑娘的婚姻问题。故事主人公向翠瑶换亲只是一个由头,真正的问题是,女子在面对所有非自愿的婚姻时,如何来摆脱传统遗毒的影响?

今天,很多的女性,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依然受着“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这说明我们身边的男女,主要是成人社会,其内心的遗毒还很深。比如《玉色》里写到的王其沛,作为校长,他给市长金东安拉皮条拉得“正大光明”;而贵妇人倪融养情夫却“见不得光”;市长的女儿金佳苓,无论她的身价有多高,也难逃被父母作为官场换亲的手段——尽管故事中没有说换亲成功与否,但至少金佳苓跟向翠瑶一样,都是作为父母交换金钱与地位的利用品。本质上说,我们的社会还是在轻视女人,把女人放在卑贱的位置上……

《玉色》最让人揪心的人物无疑是向翠瑶,她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女子。她的悲剧一部分是社会、家庭、禁锢的伦理思想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另一部分是她自身爱慕虚荣,没有坚定反抗的意识,更不愿意积极进取,去改变自己人生的惰性造成的,只不过她自己的性格和思想,导致她不愿意承认或看清一切恶行罢了。

书中向翠瑶不屈服换亲逃出来,是她不安于过一个普通村妇生活的行为上的正常反应;后来给金东安当起了情人,起初这并非是她的本意,但也不排除这“弄巧成拙”的偷情关系,在她又有点愿意。因为她清楚自己很美,知道这是吃青春饭,当对金钱极度饥渴时,她是很投入很快乐地扮演二奶角色的。这一点,也反映在今天的很多女大学生身上,她们家庭条件差一点的,依仗自己还有几分姿色,便从最初的淳朴,沦为现实世故了。从她们大一时的清纯打扮,到大三大四时不伦不类的装束,足以窥视到她们价值观、世界观改变的轨迹。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在人生价值、目标的取向,出现了新状况。

市长金东安——老头子搞的是政绩工程,生活糜烂,映射出现代人投机取巧的特征。他们拜金、拜权、拜色,极其丑恶、荒淫、猥亵。俗语所说的“男人有钱就学坏,女人学坏就有钱”,难道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吗?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网络上盛传的一则新闻:某校即将毕业的女生,在宿舍门外贴了副对联:上联是“找工作找好工作”,下联是“寻老公寻富老公”,横批“哦耶”。这是目前女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的各式诱惑时,所表露出的普遍的心理状态。我们不禁要想:造成这些状态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这些状态是否会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它预示着女性思想的乐活,还是扭曲……

当然,小说涉及的问题很广阔。例如书中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人物向摩,他的故事也相当之令人揪心,由此我们可以产生许多思考:农村人在大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的不平衡元素,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具体到租房和买房,生理欲望与情感归宿,纸饭碗与铁饭碗,歧视与尊重等实际的问题。

 

    

转:被四位大文豪毫不留情抛弃的妻子们 (图)

   
    来源:凤凰博报
     鲁迅等等一大批在新文化运动后崛起的闯将,是否对被困在自家后院的一批可怜又可悲的女人,犯下了滔天大罪?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郁达夫、郭沫若、徐志摩这4个人,分别代表着杂文随感、小说散文、戏剧考古和现代新诗的最高成就,他们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路先锋,也都是中国思想解放的先驱;更为可贵的是,他们还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典范。活着的时候,他们相互之间有的有联系,是好朋友;有的是表面上的朋友,背后是仇人;有的根本就是水火不能相容。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十分相似的人生际遇----那就是都有过结发妻子;都毫不留情的抛弃了结发妻子;都因此在中外文坛上留下了令人遗憾的千古骂名。
   
   
    孙荃看起来与郁达夫很美满。
   

   
    张琼华无言面对我们。
   


   
    朱安是否脸比较长,从而得不到鲁迅先生的青睐?
   
    历史学家和撰写文学史的家伙们都比较一致的认为,朱安等4位女人,他们的不幸是封建礼教造成的;“谁叫他们服从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而嫁给了一个根本不喜欢自己,也不愿意了解自己的男人呢?”此话当然没有过错。
   
    问题是,作为中国“思想解放先驱”的鲁迅先生、郁达夫先生、郭沫若先生,他们确实有权利追求个人的幸福;但是,他们在追求自己幸福的同时,却忘记了自己家里还有一位急需解救的女人。这些男人们,他们应该有能力解除婚约,解除名存实亡的旧式婚姻,协助那些女人走出自家的深宅旧院,从肉体到精神,帮助她们,服务她们,解脱她们,解救他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