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蒋泥
蒋泥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826
  • 关注人气:32,1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蒋泥:什么是“世界一流”

(2006-01-19 17:28:44)
什么是“世界一流”
 
作者:蒋泥    文汇读书周报2005-3-9
                     
2004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著名学者丁学良先生的《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我算是真正得到领教了。
在书中,丁先生主要介绍了美国的那些个顶尖级的大学,都是怎么运营的,它的发展流程,理念变迁,大学宪章制度,董事会组成,人员进出规则,教材选取标准,财源募集所需遵循的原则等,无一不叙及。甚至还谈到了怎么办学术刊物、出版社,实现匿名审稿制,以最大可能地杜绝腐败等,给我相当大的启发。这都是“宏观”意义上的办学的硬招数。在此之前,我只“微观地”体验过丁先生的母校哈佛大学的经理学院,是如何具体地传授MBA课程的,通过一本叫做《哈佛经理学院亲历记》的北京三联版图书。
回来比照一下中国大陆的情形,我感觉真是没得说。
例如,丁先生一再强调,西方发达国家,具体地说也就是美国,它最重要的一个共通的、办大学的思想理念是:惟有出色的教师,才能吸引来出色的学生和大量的资源。为此,各学校不惜血本挖人,并在如何进人、如何留人、如何走人之上,有一揽子的“死”规矩。
可惜,我们的国情却是,即使特别知名的人士,都很难说得清某大学某学科有哪些出色教师。它没有美国式的学术评判规则,也不透明、公开、公正。许多人名声在外,但不少与实绩很不一致。多数情况下,其权力、地位意义上的闻名,大于学术、传授意义上的闻名。再差劲的人,再差劲的教材,也都还是有人在争着、抢着报考或学习,形不成“竞争”,有“竞争”也不可能“公平”。
而高考、研考的“棍子”抽打着,更不容学生有多少自由、自主选择的余地。考大学前,学生们更不会对大学有什么全面、深入的了解,全社会也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针对学校与教师水平的评判机制,结果大抵是瞎猫逮耗子,大家伙儿一齐安于“瞎碰”、“瞎摸”与“瞎撞”的状态,一再地缴“学费”,缴再多的“学费”,都心安理得。
根据我有限的经验理解,一般来说,中国的大学是人为地划分着“阶级”的。“全国重点”者最好,师资、财力、体制等,依靠单一的投资渠道——纳税人上缴形成的“国家财政”——和“行政”政策倾斜,“吸引”去最聪明的学子。其次是省重点、地方重点。
那些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的人,假如考场上稍有“失足”,发挥不尽理想,就只能念个特别一般的大学,甚至是最低挡次的大学了。即便如此,他们多半也抱了如愿的心态,终于解脱的心态,觉得有个书念着就好。于是能上重点的,决不上普通,能读本一的,绝不读本二,能念本科的,绝不念专科,学校好坏尚在其次,教师如何,更得听天由命。
因此,国外的那些标准,可以用作参照,从中找见差距,但我们的学生基数太大,相对言大学又太少,投资的途径、办学的模式也过于计划性、单一化,充分“竞争”着的惟有学生,学校和教师则是“大爷”级的,守株待兔的。学校里搞着各种行政事务,主理进口、出口,包办吃喝拉撒的,更是“大爷”的“大爷”,他们的地位是很难撼动的。
至于教师如何敷衍,学生如何“作弊”,教材又编写得何等之差劣,那已是天下皆知的“秘密”了。
这么看的话,中国大陆的所有大学,模仿丁学良先生现在执教的香港科技大学,照搬一下美国,不就结了?
香港科大创校仅十来年,就一跃成为全亚洲最出色的大学之一,在权威的世界大学排名榜上,超过具有百年之久的北大、清华,即使它没有后者那样的历史资源、名牌效应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庞大的校友网络等,而其成功的经验只有一条,那就是基本上照搬了排名在全美第25-50名之间的、两所优秀的州立大学的体制,一个是UC Davis(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一个是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马里兰大学(84页)。20世纪上半叶,老北大、清华等名校,从创办到崛起到人才辈出、大师辈出,也只用了一二十、二三十年的时间,是因为它们同样直接套用了德国、英美等西方主流国家的大学体系,自始至终都与国际主流社会的办学思路一致,并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自由度。可见,“制度”搬过来了,其他枝节上的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反面的例子则是,1949年以后,蔡元培、梅贻琦、胡适治下的老北大、清华的办学路数,在中国大陆被迫打断,它效仿的是苏联,实现计划控制与改造,垄断一切资源,违背市场规律和要求,才引申出一系列的问题、危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远。
大学的差距,是一定会带来全社会的差距的。正像丁学良先生所说的,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括它的“硬的力量”(hard power),还包括“软的力量”(soft power);进入21世纪后,“软的力量”则显得越发重要了。而大学,恰恰正是后者的发源地——惟有在政治、法律、文化、经济等领域,不断诞生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以及新的组织形式、制度结构,才能有全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进步。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国家,如果没有这样的大学作为它的“发源地”,那就只能做“大脑国家”的“手脚”,在国际分工中充当“小配角”(31页)了。
这是一个警示,也是一大希望。关键在于今天的我们,如何为我们的未来进行选择。
 
                            2004年12月25日圣诞节,北京。
 
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