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韩流”——读图时代的文化陷阱[1]
蒋泥
“韩流”与我
一个东西在现在能成为潮流,我觉得主要是经过图象刺激,引起广泛注意,继而有了响应后产生的。即现在已进入所谓的“读图”时代。
媒体上的“图象”,又分静止与运动两类。
从影响广度说,运动的图象更能诱人关注。
其中最吸引我们眼球的,是电视连续剧和电影。它们把别一地方的服饰、发型、游戏、建筑、饮食、公寓、风习等生活方式或样式带进来,得到许多观众认可,进而模仿,我们把依靠它们来牟取而得的利益、好处,叫做“眼球经济”。
《哈利·波特》制造了一个全球性的神话,几乎是一夜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其间不仅有其他现代化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轰炸之影响,更有作品本身的魅力,它的文字想象力,它的电影画面,它的光电、音响技术的冲击力,勾起人们、主要是孩子们巨大的好奇心,看中商机的人借势推出“哈利·波特”的图书、碟片、漫画、玩具、工艺品、服饰等成龙配套的产品。
“韩流”的兴起、流播,其背后推进者之动机、目的,同样是为了获得“眼球经济”,促进文化交流只是其边带化的效应。
这是一切“潮流”所有的共同特征。
一个统计数字表明,从1999年至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相关的消费支出总额大约是80亿美元,美国是4021亿美元,日本是1136亿美元,韩国是112亿美元。到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相关的消费支出能达到189亿美元,2008年是293亿美元,即使2015年,也不过才669亿美元[2]。
相对于中国的人口来说,这样的支出是极少的,不相称的,市场潜力很大,因此,谁都想提高自己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从中分一杯羹。
至于“韩流”,我确实没有什么了解,也未注意,从未到过韩国,不清楚它的历史、文化。他们和我发生一点关系,主要是因为我看了几部韩剧,看过《爱情是什么》、《女主播的故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等。
从这几部有限的作品里,我对韩国有了一些很断片的、简单的认识,发现中国儒家的夫妻之道,男女之道,上下级或同事、同行之间的伦理关系等,在那里保留得较多、较完整,中国本土上,反而不那么讲究了。
给我触动最深的是,不少剧本都表现了大男子家长作风,女人对男人的卑躬屈膝,女人地位的卑微。出身条件不好的女人,尤其显得艰难。
《女主播的故事》就写女主人公怎样寄人篱下,在社会上挣扎,扭曲了性情的故事。她不甘于现状,做一个“丑小丫”,嫉恨别人的“门当户对”,便利用一切机会、手段“出人头地”,把出身优裕的男人,从女友手上抢来。
抢了还不算,当地位更高的男人出现时,她又要舍弃抢来的男人,另结新欢了。结果是个悲剧。
[1] 最近,“全球化格局下的现代文学:中国与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数十位来自中国大陆、韩国、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大学教授、学者出席,就东亚地区的文学和文化交流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本篇是作者的发言全文。
[2] 此数据来源参见韩国海洋大学东亚学系教授金泰万的论文《东亚文化疏通当中的“韩流”现状》。为“全球化格局下的现代文学:中国与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会论文。
[3] 北京鲁迅博物馆的李林荣博士后是个“韩国通”,会后谈起这个话题时,他认为韩国的家庭和它的社会、国家在“体制”上是不同的、分割的。它的家庭保留了中国儒家的传统,它的社会和国家则改造得比较民主了。
[4] 该书承孔庆东先生见赠,但在南京大学开会前只是翻了翻,没有细看。为整理这篇讲稿,才认真一读,发现他对韩国还是挺客气、有感情的,褒奖多于批评。
[5] 还不包括发表不出来的“地下”作品。
[6] 《世纪新梦·后记》533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