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者的风言谵语》:二月风语【2014-02-10·11·12】

标签:
文学原创张筱思想随笔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
独行者的风言谵语
□
【2014-02-10】
常半夜醒来,披衣,读书。此种情形,大体多在冬夜。不是正在读的书多么有吸引力,而是以书抚慰失眠时的难耐。
那一日,在农民巷和几个朋友聚,算是失散后的重逢。踱身于夜色,只是农民巷已无农民。此小忧伤,掩不住巷两岸灯火的光芒。
那一夜,突然地想起一个人来。一个巫,一个精致得要破碎的尤物。此念,绝无再见之意。如许多冲动,如泡影,随起随灭。
有一天,忽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小喜悦。
总是喜欢,这样有意味的日子:某一日,某个夜,某一些迷失一某一回沉醉。情投意合的日了,没有人愿意打碎幻想,我也不想。
脑海里,电影廊桥中的一幕幕重新上演,这些年来,会偶然间重新解读其中的一些细节,感悟敬重、宽容、包容这样一些意识行为。读懂了,才觉得都是那么地美,是一种反叛的美。它,从来不在经验中产生,不在重复时火花闪现。它,是一种不能复制的美,在灵魂的灰暗地带,任何色彩都不能勾勒。
以生命解读生命,以生命进入生命,方能更全面地理解一些人、一些事。所谓的叛逆,只是一些逸出道德之外的秀丽,也美,也妖娆,也燃烧,也纯真。当别人的行为止于意念时,他做了,这就是罗伯特。
就象人们热爱着仓央嘉措的情诗一样,决不是没有理由。然而,仅仅又止于热爱。
【2014-02-11】
一步一步,一阶又一阶。早晨,山径上人稀了很多,正是上班时分,许多人,可能还浸在长假的梦中吧。
又是一阶一阶,一步复一步。中午,沟中的山径,更显得安静,只有径旁时有的残雪,装点着我的行踪。
一下,一上;一上,一下。生活的步履重复着日子的重复,从早到晚,从春夏到秋冬。
重复的日子,光阴无法堆积,若不然,会叫人背负不动。
抬头,蓝天湛蓝,湛蓝得一丝不挂。耳边,若有所思的春风,还寒。
经过径旁三五座四合小院,门都紧闭着,只有门上姿色不减的春联,正在欢讶春天的光阴。
他就在这条山径上,走上走下。在一步一步里,在一阶又一阶上挥霍心情,也喧染季节的淡与浓,也目测草木的浅与深。
这道沟,这条水泥小径,是他的一个小世界。他喜欢小世界里的无为清静。
他还说,他是没有词牌的一首绝句:在人世间行着,竖着,横着,坐着,也卧着。
【2014-02-12】
昨晚(严格地说是今天凌晨),又下起了雪,这是立春后的第二场雪,抑或是一些人记忆中的第三场雪吧。第一场雪是清晨开始开的,到中午有许多人就出门去赏雪,下午、傍晚时分雪停了,晚上又接着落下了更厚的雪,这算是第一场还是第二场呢,当然,我认为这才是完整的第一场雪;隔两日后的这场雪,被我界定为第二场雪。人各有立场,对同一事物的判定结果,肯定不会相同。
这个年,媒体、互联网炒得最热的话题,是沿海一城市(曾被坊间戏言:十万佳丽下岭南,百万嫖客上dg)色情业被查封、曝光引出的热议,无论是官方的打压,还是民间的反对打压,都达到了一个沸点。由此,由许多人的观点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立场问题。诸多文章中,倒是李银河的三个观点,讲得深、讲得透,让人再三玩味。
在巷子与一着长棉袍的丽人擦肩,她手中拎着的一个毛蓝色礼盒引我多看了一眼,但还是没看清是何礼何物。包装盒(物),无论如何变,还是脱不了方与圆,无论如何华丽,都终要退去“外衣”露出“真身”。人也一样,在文明的“包裹”下,华丽得几近奢糜,却应了那句“绣花枕头一包草”的俚语,还有“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用包装,只能给人观感,不能对其本质界定。
网购的小熊牌咖啡机到了,拆开一看,是不错的物件;在这个雪天,可以换换口味,煮一杯浓郁的咖啡喝了。咖啡粉是从海南带回来的,会是什么味呢?一直是过惯粗糙生活的人,一直认为生活可以粗糙但内心却不能不精致。朋友说:生活不精致,内心再精致也没有用。想想,倒也不无道理,只是彼此的着眼点不同,对生活与内心的界定、生活与内心此种关系的界定,各自有标准,有界定,所以就有了分岐。
我想,如果一个内心粗糙、荒芜,再精致的生活于他,又有什么意义呢。精致与粗糙,于他又有什么分别呢?其实,精致与粗糙,只是我们的分别心而已。平淡的生活,倒无需这样的分别。
看清了生活的本质,生活也许就变得无趣起来。看清了人性的本来,对人类在社会的处境也就悲哀起来。在这个世界里,每个生命,都是开放性的,无论职业、技艺,或者艺术,都在变化着,谁也不知道最后会变成什么。不变的还是人的欲望、人性的本能,利已与利他的权衡,生死关头的决择。
生命,各有各的精彩,无需小觑他人,也不能轻视自己。
世界,有着无限的可能。无限的可能,在无限的未知之中,正生发生。
十一楼的窗外,雪正在下着,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