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者的风言谵语》:十一月风语【2013-11-25·26】

标签:
文学原创张筱散文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
独行者的风言谵语
□
张
十一月风语(下篇)
【2013-11-25】
六点,天已擦黑,夜变得长了起来。一年四季中,我独喜这漫长的夜,喜欢长夜里的孤独——与肉体无关的孤独。
冬的长夜,似一条已不起波澜的长河,平缓地流过情感的沙丘,流过乱石浅滩,也绕过河心岛的寂寥。只因为,岛上的鸟儿去别的地方越冬,不见漂亮羽翼亮相,没有了叽叽喳喳的叫声。
夜,是肃静的,沉寂的,稠密至快要凝固的状态。夜,也是沉稳的,我喜欢这样的沉稳。这样,心,这只孤舟,就可以在平缓的水面上自由飘浮,走得更久,走得更远。
虚饰的红尘,与虚构的狂欢,一同沾沾自喜。我没有。
奢华的情节,与浪漫的传说,一同起伏沉陷。我亦没有。
夜是安静的,连炉火,似乎也安静着,没有炸裂的爆响。但我,却分明感受到夜沉凝着的温情。
思想的暖流,在一个个长夜里恣意放肆,聚成流,汇成河。这一条思想的河流,载动生命的小舟,漂泊,远游。
【2013-11-26】
“桃花红在心里头”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有多种想象和各种可能,我想的,和你想的肯定是不一样的。
因了这句桃花诗,让我想起了陶翁的《桃花源记》。因了朋友发来的几张照片,勾起我的思乡之情。人,就是这样,不同的情境,会导引出不同的意绪与想往。
“东风荡飏轻云缕。时送萧萧雨。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信手翻书,一把翻到宋人陈亮的这首《虞美人》,读来,又惹起不尽忧思与幽思。
作家张辛欣说:“站在世界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作家,你会发现他们想象力很缺乏”。事实是,他们不缺乏想象力,缺乏的只是正视无知(或故作无知)的勇气。文学改变不了世界,永远不能,但却能改变人类生活。无论如何,写作是一厢情愿的事。
读报看到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11月在伦敦家中去世消息(享年94岁。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她已经88岁,是文学奖开设以来年龄最大的获奖者,也是第11位获得该奖项的女作家)时,想起今年(2013)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作家艾丽斯·芒罗(Alice Munro)也是一位健在的83岁高龄的“老太太”。
一时间,想查询近十年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都是谁,结果又出现两位女作家:2004年,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小说《钢琴教师》获奖。她1946年10月20日出生在奥地利中部施蒂利亚州米尔茨楚施拉格市一个有捷克犹太血统的家庭,是第10位获得该奖项的女作家,获奖时58岁。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德国女作家和诗人赫塔·米勒。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决定中说,米勒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那么,1953年出生于罗马尼亚西部蒂米什县小镇尼特基多夫的赫塔·米勒),当是第12位获得该奖项的女作家,获奖时56岁。
20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作家艾丽斯·芒罗(Alice Munro),是第13位获得该奖项的女作家。
从2004到2013十年间,共有这四位女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们,堪称伟大女性的代表,让人由衷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