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者的风言谵语》:十一月风语【2013-11-23·24】

标签:
文学原创张筱散文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
独行者的风言谵语
□
张
十一月风语(下篇)
【2013-11-23】
半坡居外面的天气,飘着若有若无的雪花,天空如一个人正犹豫不决的心绪,城市,听起来喧嚷一如往昔,一切都在继续。
喝完咖啡,觉得困,上床睡了一个小时,继续读《闲愁万种》,他在《神伤尾崎士朗之丧》这篇文中说:“年青人倒底亦不能相信死这桩事,她这泪只是热辣辣的生之泪,当下把死亦化为柔和,死丧之戚亦是人世的真实了。此外如我的仿佛看破了生死的那种刚强,其实都不及这泪。”就是这段文字,让我神思良久。年轻的泪,与年老的泪,此际吻合一起了。
想出去走走,在黄昏时分散步皋兰山麓,睇凝落叶上的薄雪,目光扫过行于山径或上或下的路人,信手拍摄初雪后的风景,心情变得明快起来。
独上山径,这熟悉的开满了丁香花的山径,在初冬变得肃静起来,贪恋着枝头的叶子瘪黄、蜷缩,形同风烛残年的老人。然而,它们依然成就着这一方域冬之风情。
从山径下来,站在平台看城市灯火,心情是看客的心情,有一丝欣然,又有些许麻木。那些灯光,也已早成胸臆,只是环城南山路(开通不久)上灯火,喧闹开来,由东到西,在安定门处闪成一个犁尖的醒目。哦,这灯火,犁开了城的闪亮轮廓,与往日,是有些大不同。堵塞的城,北环城公路在建,滨河路高架路在建,由东到西地铁也在建,些许日些许年后,会恢复到十多年前的通畅吗?无论那座城,都是地上、地下、空中“海陆空”立体扩张、膨大,可是我依然对扁平的城情有独衷。独衷扁平的纯粹,自由驰骋的空间,无遮蔽的视野。
晚餐很简单:炝拌绿豆芽菜、炸薯片各一盘,点心三两只;火炉煮黄酒,再饮三五杯。
我的天空不再下雪,喝着茶,在白纸上落下这些。
【2013-11-24】
太阳出来一照,僵在枝头的叶子,三三两两翻着筋斗、打着旋儿,轻轻地拖曳出弧线,落在道牙上,落在行人发梢,肩头。这是中山路两边的青槐,昨日它们还在恋秋的绿荫里,忽然的一场微雪后,深夜冻僵在枝头,太阳一照,便在融化的瞬间离别枝头。突然一阵细风吹来,一眼望不到头的槐树们,几乎同时颤动起来,刹那间,漫天飞下的叶子,若一场绿色的豪雨骤然落下,给冰冷街头凭添洒脱的派头,看上去也壮观,也恢弘,别有情致。
当我从路的南头行至西头的什字口时,脚下,已铺满厚厚一层青绿的落叶。这是行道树集体的谢幕,一场微雪之后的集体告别。这也是生命的一场仪式,让人心生感动与感怀。
来到黄河边,岸上的一排排柳依旧绿着,走到铁桥另一边,又与一排金柳相遇。河的南岸与北岸,同样的柳却是不同神色。金柳旁,是泊在码头的两艘游轮,这个时节,因河道处于枯水期,它们已然停航,倒是那些轻盈的冲锋舟,还时不时穿梭在桥墩间;间或也有三几只羊皮筏,载客顺流而下,在金波荡漾的河面上飘摇。初冬的黄河,呈现出一种温情脉脉的神色,这种神色,在我从铁桥穿过时,也在熙熙攘攘的人们脸上读到。
从桥北头下到河边浅滩处,水边一丛金色的芦苇吸引我靠近,拍了几幅芦苇摇曳多姿的照片,又以它为前景,拍摄铁桥冬天的风情。铁桥是不变的(已有百多年历史),而周遭树木、植物随季节变化的不同风姿色彩,以及黄河水位、浑浊澄清的不同,在许许多多的游客眼里留下截然不同的印象,就是在这个城市久居的人,也领略着各自心目中不同的黄河风情。而一个人的一生,也是与周遭人事环境、工作经历、人生际遇共同构成的这种关系,所以同一个人在不同生命阶段,即使同一阶段在不同的人眼里,评判与印象是大不一样的。世界的多样性,正是人的多样性;生活的多样性,正是人类丰富情感的多样性。
在浅滩处徜徉,弯腰在五光十色的沙砾中,挑捡拇指大小的一捧纯白鹅卵石,这是我此行的目地,而其它的遇见,是此行意外的收获。
许多遇见,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行过,才可能遇见,有惊喜,有新的发现;走过,才会知晓,那些是我们生命里的遇见与收获,也才有可能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