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桥之《清白家风》(年末读书札记)

标签:
半坡读书札记名声产物张筱书评 |
分类: 评论、杂谈 |
喜欢读书,喜欢随意随兴而读,没有计划,也不必为由于制订了某类读书计划,而通宵达旦地阅读。也喜欢“好读书而不求甚解”。
有人说操散文者不可不读董桥。说老实话,购回《清白家风》这本书,是书名吸引了我,与董桥的名声无关。当然,读完《清白家风》,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值得读的书,没有让人失望,也没有让人兴高采烈,但一些语句、故事却给人留下绵长回味。
三十篇文章,只三个晚上就读完了。一是版本字号比一般书籍要大两号,适宜我这种老花眼长时间的阅读;二是正如董桥先生所言,小书比厚厚的大书好读,不累赘,不重。他还说:文章要写得清清白白也不容易,要苦练。想来,这也是先生取此做书名的原因吧。
翻开目录,那些篇名和标题就吸引人:《无灯无月又何妨》,《扇子有情》,《西园一枝》,《李子不甜》,《也谈文艺与复兴》,《书香》等等。先生集子中的文章,大多记人记事,念旧怀情,而且这些人又多是名不经传的人物,却在先生笔下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即让读者读来觉得有趣,又通过阅读增长了许多识见。如他在《杨花满路春归了》中写到喜欢收藏的梅师娘,虽几十年音讯隔绝,虽懒得找她,可又感慨“真惦念送我杨花曲的女人”。在中文大学图书馆认识的佟先生,他俩都喜欢梁启超的手札。也谈到张大千的字画,黄苗子先生美术文集,张秀的书法本色,忆事怀人不一而足,清韵、雅趣跃然纸上活气十足。
《清白家风》原是齐白石一张小幅画,董桥先生先以其为题拿来先作了一篇文章,后又作了集名。在这篇文章中董桥先生写道:“齐白石先生画白菜画鲜菇自辟笔路,越老越凝练,越清净,静静相对像读一卷明清笔记……齐白石发愤学裱画学了七年,晚年给徐悲鸿、刘金涛看他少年裱的的两幅画,徐悲鸿说‘三分画,七分裱,十分都让您占尽了’!家风如此,没有说的。”是啊是啊,我读至此,心中一切明了。
在几篇文章中,董桥先生有意无意中都谈到了读书。“大家吹捧的书我起先都找来读,好看的不多,虚名多。”这话也说到了我的心坎上。“书读得不够多我从来不担心。写作讲创意,书读多了阻梗创意,下笔尽是人家的牙慧,好不到那里去。”读之,我虽没有为之击节,但却有了会心一笑。
董桥先生的文字,旧人轶事如数家珍,读来亲切。行文中他也不掩饰自已的好恶观点。“阅世一深,处处是‘事’,顺手一拈,那是境界”!“凡‘美’得接近‘真’了,你就看不出‘美’了”。“文艺思潮永远是自由开花自由结果的产物”。
读着董桥先生的文字,不知不觉就入迷了。在一行行自如的行文中,你会感受到一个“老派”人物的襟怀的扎实的功底。
就事论事,读书言书。至于对董桥先生为人,此处无需赘言,我想好读书之人,都知道董桥,也大都一定读过先生的文章。只是,对董桥,再没从比我孤陋寡闻了,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