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边缘”与“边缘人”(摄影)
标签:
张筱兰州边缘人非农业人口文化 |
分类: 摄影作品 |
作家张筱已是人到中年,他从不以农民身份为耻,也不用农民的身份炒作。他在和记者在关于乡土与漂泊的对话中,他们淡到了城乡二元体制结构背景下乡村的无奈。张筱还谈到了《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那本书,说书中剖析的土地规属权问题,才真正是农村贫穷落后的原因。而谓“失地农民”,根本就是一个概念上的错误,农民从来就没有真正地拥有过自已的土地,如何失去?“只有真正在农村生活的人,才深知农民的艰难。而农民是没有自已的话语权的,比如现在一些乡村在推广某项特色种植产业或进行某项农技推广时,必然要规划连片种植,但规划进去的部分农户又不愿这样搞,最后的结果是通过行政命令,硬性搞、一刀切。农民都称这样的‘推广’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村,十年后的今天,和十年前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出了几名大学生,也许这些大学生中个别人的命运得到了改变,但乡村贫困的窘境没改变。
张筱坦言,最初到城市谋生的愿望很简单,就是为了赚钱,供养孩子完成学业。这个愿望,不是个案,很有代表性。谈到就业问题时,张筱说农村的学生自考上大学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回不到故乡,因为这名学生的户籍从这一天起已由“农业人口”转入“非农业人口”。许多毕业后又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出生在农村的青年,由于户籍的变动、已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很难再回到农村。如果说进城打工的农民是“盲流”的话,那么这些人,已形成了城市新的“盲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