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米斋琐语》(1-4)

(2006-09-07 14:46:08)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ON001

真话

    观看CCTV10套节目,人物栏目对“小崔”和“王志文”敢说真话进行了讲述。

    老崔说,他知道说谁是“名人”那是骂人的话,但他被划入其中;“名人出书”不是什么好事,他也进行了签售,不能免俗。现在什么都在进步、增长,但他却不能融入。而对于女儿问他的一些话题,他感到难以回答。因“实话实说”而出名的小崔(现在的老崔),不知对女儿该如何说了。

    王志文因为说出了圈子里的一些真相,也就是所谓的没有遵守“游戏”规则,由之他也面临失业的“灾害”。因为他还在这个圈子里,说真话几乎把人得罪完了,特别是那些执掌“生杀大权”的人,对他实施“挤压”。口头禅就是“这小子不想混了”。

    忽然想起巴金老人那本以说真话而倍受欢迎的《随想录》。的确,说真话需要勇气,但不是人人都能说的。特别是一个公众人物讲真话,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老崔对于女儿欲言又止,王志文因为讲真话四面楚歌。试问,那些外交辞令式的语言,又是多么虚假。

    不是这个时代不需要真话,而是讲真话的人往往被认为是“夯客”(傻子)。再试问,谁愿意被别人认为是傻子呢?!于是,在虚与委蛇中,人们渐渐习惯了撒谎(并美其言遵守游戏规则);在习惯之后渐渐麻木,往往把假话当真话去讲;到后来也许自己连自已讲的话,都真假莫辩了!

依此看来,想说真话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2006/8/317

 

ON002

容器

陈忠实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其中谈到《白鹿原》之后十一年再没有写长篇的原因时说:我这个人写长篇小说,必需有一种对于生活的独立理解和体验,一种能让自己灵魂激荡不安的那种体验,才会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他还坦言:可惜至今未能获得那种感觉。由此不难看出,一个真正的作家,其创作态度是多么认真。他至少不会出于“迎合”什么而“为赋新词强说愁”。

自然,不能把老陈的创作态度拿去衡量别的作家,也不能就以“此”来攻击“彼”。为文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道道”,也即标准。这是客观存在,谁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但是,这我以这种态度拿来衡量自己时,却有些羞愧。羞愧于自己的浮躁与浅薄。

创作态度也罢,创作经验也好,每个人都有很大不同。但这些确都是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生存环境、思想感悟相关,也与一个人的“阅读”与“游历”有关。这里的阅读,是指对于历史、社会的认知以及对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深入了解、理解;这里的游历既指个体生命的一种经验,也指精神以及心灵的游荡。

就此而言,每个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领地:地理上的、经验中的、生命中的、精神的与思想上的领地。作家就是这个领地的“王”,任凭智慧的足迹遍布其上。那些印痕或隐或显、或深或浅。这些印记,成就了作家的作品。

陈忠实还说,一想到《白鹿原》,就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对50年这段历史的“回嚼”,但还没有能够形成独到的见解并把这种见解转化为个体体验。他打了一个煤油钢的比方:矿石大家都有,但你煤油出的是粗钢还是精钢,要看谁的思想深刻与否,谁的能力强,谁的冶练容器大。说他自己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大的容器。

我以为,这种容器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历炼与思想的沉积物。曾在一篇文章中,关于容器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人是一只有思想的容器,能容纳我们内心的美丽与高贵,同时也容纳物质的污浊与污秽。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一只容器,也包容形形色色的物质、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我们居所是容器,活动区域是容器……固此我以为,我们生命的主题就是包容、吸收、吐纳。包容生命能包容的一切,吸收精华与营养,排除污秽与糟粕。一本书同样也是一个容器。

2006/9/1

ON003

邂逅曾经的一位书商

他是一名教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下海后,炒过股票、当过书商、办过公司,可谓风风火火,赚了不少钱;后来,他亲自策划了一个项目,要在某著名旅游区内建成一个体验式特色旅游园区,前期投入比较顺利,但最终因为后续资金出了点问题,最后只落得出师未捷,损兵折戟……十数年商海沉浮,得意过,失意过,也伤痛过。

下午隔壁的房客,领他来到九米斋,与斋主有了一面之缘。由此我也知道了他的一些经历。他是邻省人,在兰州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那天上得山来,是探望他的朋友。他在朋友那里见到我的那本散文集后,以书商的眼光挑了几处毛病。他说封面设计得不理想,特别是书名的字号小了点。粗翻了一下之后,倒对文章大加赞赏。随既又问他朋友,书不错,可是卖给谁?

这些话,是他朋友当着他的面,在九米斋对我说的。我坦言,这本在书店都放了快一年了,我还没有去结帐,也不知销得咋样。另外,就是送文友,本地的、老家的、各地的朋友。

做为书商,他的确有丰富的运作经验。譬如跟风,包装,炒作等等。他说搞写作的人出门是很关键的。只有出名了,你写的东西才有市场,传播很才更快,发行量才更大。他还举了贺雄飞策划、编辑的“草原部落丛书”来做为对这一观点的旁证。他还坦言,近两年书也不好做了。所以当他那次损兵折戟后,就一直在赋闲、休整。当我问他什么时候出山时,他笑了笑说此一时彼一时。经历了那么多,对于钱,他看得淡了。现在只想时机成熟时,再办一个小公司,不需那么累,那么辛苦,生活能过得去,觉得踏实就行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也许,一个经历过许多之后,方知生命里什么最重要。

他也劝我不防与市场靠一靠。我说对于这点我一直在犹豫。前年构思了一部四卷本的长篇小说,计划写三十八万字左右,到去年夏天写到第二卷第三章,已搁笔一年,再一个字也没有写。能不能写完,还是未知数。天色渐晚,他告辞说要回去。我便送他一本书,权当纪念。我想,也许我们还会见面的——虽然不知在何时!

2006/9/3

ON004

母亲的愿望

一天闲谈,听到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乡村母亲,为了满足自已的女儿愿望——象城里的同龄人一样,拥有一台自己的电脑。于是,她想尽千方百计攒钱,为此付出了比常人更加艰辛的劳动。这一时期,这位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早日给女儿卖一台电脑。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女儿的满足,也是作母亲的一种荣耀。

朋友绘声绘色地向我讲完这个故事时,我还没什么反应,他倒被自己讲的故事感动了。当然,并不是我麻木不仁,因为类似于这样的故事,在农村很多。这样的故事天天都在发生着。

这个故事,是因为我写的那篇《数字化的生存模式让我感到后怕》而引发出来的。他问我,为什么不写一写这位母亲?为什么不写一写象这位女生一样买不起电脑,没有机会接触到电脑的人的心情?我一时语塞,竞然不知如何作答。

的确,一台电脑,对于大多城市生活的人们来说,真不是什么难题。可是在乡下,特别是在那些穷乡避壤,这是一件大事。一台电脑的价值,也许是这个家庭一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也许是这个家庭一年收入的全部!

突然地,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也是一位一生都在乡下生活的乡村母亲。

母亲也有许多愿望很多。我知道我们的母亲总是希望我们兄弟和妹妹都能够过得顺一些,生活得安逸一些、幸福一些。母亲的愿望也很简单,希望我们的子女能够听话,能够好好学习。

母亲的愿望,朴素而又简单。

她们看重的是子女当下的需求,也愿意竭尽全力去满足子女们的需求。她们的愿望随着子女的成长,就象季节一样轮回、象庄稼一样生长出一茬又一茬。她们不会讲大道理,但总是默默关注着子女,倾其所有来满足子女的愿望,无怨无悔。

自然,她们不懂得高科技电子产品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也不知道电脑只是一种工具,在一定的时候、一定的时期,她们的子女会拥有、使用这些工具的。她们把这些东西看得总是很重——似乎子女一生的幸福,就维系在这些东西上面。

母亲的愿望,总怀有一种朴素的情感,这是人性的大爱。

感谢母亲!感谢我们的乡村母亲!

2006/9/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