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几首的诗解读与点评(二)

(2008-05-23 09:24:53)
标签:

诗美杂谈

杂谈

分类: 子川谈诗

无 

杜涯

 

我曾经去过一些地方

我见过青螺一样的岛屿

东海上如同银色玻璃的月光,后来我

看到大海在正午的阳光下茫茫流淌

我曾走在春暮的豫西山中,山民磨镰、浇麦

蹲在门前,端着海碗,傻傻地望我

我看到油桐花在他们的庭院中

在山坡上正静静飘落

在秦岭,我看到无名的花开了

又落了。我站在繁花下,想它们

一定是为着什么事情

才来到这寂寞人间

我也曾走在数条江河边,两岸村落林立

人民种植,收割,吃饭,生病,老去

河水流去了,他们留下来,做梦,叹息

后来我去到了高原,看到了永不化的雪峰

原始森林在不远处绵延、沉默

我感到心中的泪水开始滴落

那一天我坐在雪峰下,望着天空湛蓝

不知道为什么会去到遥远的雪山

就像以往的岁月中不知道为什么

会去到其他地方

我记得有一年我坐在太行山上

晚风起了,夕阳开始沉落

连绵的群山在薄霭中渐渐隐去

我看到了西天闪耀的星光,接着在我头顶

满天的无边的繁星开始永恒闪烁

 

 

评点:新诗的散文美,已是没有争议的话题。有争议的是诗的散文美趣向与散文的美学趣向有什么不同?二者之间是不是应当有质的不同?这样的异见表现在具体作品中。混淆二者美学趣向的诗作里,人们看到的可能只是分行的散文,而杜涯的诗即便不分行也不会让人误读成散文。因为,作为散文它的美学要素是有缺陷的。从这层意义上去理解,诗的散文美应当扯碎散文的完整的美学要素,同时保留了一种散文的某种步律、某种叙说策略。

《无限》这首诗的美学意义是它找到了这样一种向度,即诗的散文美不等同甚或受制于散文的美学趣向。“我也曾走在数条江河边,两岸村落林立/人民种植,收割,吃饭,生病,老去/河水流去了,他们留下来,做梦,叹息”试着把分行符去掉,你会发现这不是散文,或者说依照散文的美学趣向它是很难作为散文成立的。然而,作为诗它目前的句式,音步,以至于叙事策略,却又是与通常所见的“诗”的文体特征稍稍有些不同。这里的区别很细微,能读懂,却未必能阐说。文学艺术说到底是个分寸问题,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谈诗时人们常会说到新诗的散文美,总说不清楚,可以把这首诗作为例文读。读了也还是说不清楚,然而,真正受过新诗美学教育有新诗鉴赏能力的人,还是能心知肚明。(子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