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4月18日),新华社发文称,鉴于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新情况,中国会继续使用各项政策工具稳增长,未来数月货币政策会保持一定程度的宽松,但相比去年更强调稳健,在降息和降准上将更为谨慎。
经济研究分析者注意到第一官媒罕见对货币政策发表官方评论。据此,有专家认为,经济回暖迹象使得中国央行目前可以保留一些政策空间,以便未来需应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美国升息带来的冲击时仍有弹药可用。“我们还需要放松政策,降息也有空间,但现在不着急了。”一位要求匿名的政策顾问表示。
央行“不着急”主要原因是一季度经济数据实现所谓“开门红”。尽管GDP增速的6.7%并没有超越预期,但投资增速、用电量、物价有所回升,企业利润由降转升,房地产市场交易量明显回升,财政收入增速亦回升,整体呈现“开门红”的状态。
一季度经济“开门红”,央行功不可没。最大的功绩是,大肆降息降准、各种形式的再贷款、空前规模的逆回购,对经济起到了空前刺激作用,使得流动性大力度涌入房地产领域,房价暴涨,交易量爆棚,对GDP贡献不小。
基本可以得出结论是,本次经济和房地产活动好转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是决策层主导的货币信贷大幅扩张。货币供应量扩张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以支撑短期经济增长和房地产市场,从而可以增加GDP总量,提高GDP增速。并且货币供应量扩张对经济刺激是立竿见影的。只要货币信贷流入市场,就会增加GDP总量,而无论其是否产生效益、增加回报。但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扩张会加剧债务问题及中期宏观风险。据瑞银估算,今年预计整体信贷增长16.5%,而名义GDP增速仅6-7%,这意味着债务占GDP的比重还将上升20个百分点左右。
去杠杆能否成功?关系到经济发展能否降低风险,长治久安之大计。而去杠杆的关键在于货币供应量不能盲目扩张,否则,是加杠杆,增风险。虽然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但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并不明显,货币供应量扩张对GDP贡献率过高。在要素生产率没有明显提高情况下,依靠货币供应量扩张刺激的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泡沫风险。
在经济有回暖迹象后,货币供应量立即保持冷静谨慎平稳是最佳选择。这拿中医有一比,在病人重病初期,使用货币供应量扩张的猛药是必要的,而病人稍有好转后,猛药一定要停止,赶快使用补性的补药。
一季度经济出现回暖迹象后,央行“不着急”了是大好事。央行掌控着货币供应量的大权,过去常常讲:放货币就是放老虎。央行拿着货币老虎笼子的钥匙。
随着经济复苏伴着通胀的走势进一步明晰,货币政策逐步转向中性是非常必要的,货币扩张边际速度应该尽快放缓。对房地产价格和相关产品的通胀压力,以及刺激出现的泡沫风险,要防止货币政策立场转向中性可能带来的局部和短暂的流动性紧张。虽然实际利率的继续下行有望支撑实体经济进一步复苏,降低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风险,但宏观审慎管理可能对一些目前杠杆率过高,持有过为集中的金融产品带来局部和短暂的流动性紧张。不过,随着互联网金融等社会化市场化融资渠道越来越多,或不会带来多大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