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联储弃用准备金率工具的启示

(2014-05-01 09:51:10)
标签:

财经

美联储弃用准备金率工具的启示

央行暂停与本博同步的《慧眼财经》公共微信开通了,微信号:yfh60716;也可扫描二维码美联储弃用准备金率工具的启示


    近期,关于是否有必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争议很大。虽然央行分别在《金融时报》刊文和货币政策季度例会上暗示没有必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仍有媒体和专家呼吁降低。这不,4月8日《中国证券报》报道说,货币政策可能进行微调,一位专家认为,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同日,每日经济新闻也报道说,多机构预测二季度可能降准。

    该不该降低存准率要考虑的是,有无必要和是否管用?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前提条件是市场流动性过度紧张,影响到了实体经济发展。而目前市场资金并不缺乏,货币市场资金价格在走低,流动性呈现出相对宽松的状态,央行正在频繁使用正回购操作。同时,外汇占款只是增速下降而并没有出现负增长的现象。再者,一边是流动性充裕,另一边是股市低迷、经济指标欠佳,说明目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大与流动性宽松与紧缺没有必然联系。

综合以上因素,贸然降准释放的流动性不但实体经济难以吸收,而且将会大举流入到商品流通领域成为炒作投机资金,进而推高物价、助推房价暴涨。

就存准率工具本身而言,相对于其他两大货币政策工具的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来说是一剂猛药,任何调整存准率措施对经济的杀伤力都过于大。这是美欧等发达体弃用存准率的原因。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般高于商业银行意愿保持的最低准备金率。为的是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货币供应量,调整准备金水平,从而能更加精确地调控货币供应量。总的影响是央行能因此增强控制短期利率的能力。这样,银行货币供给量就取决于银行准备金的供应量(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决定)和货币供给乘数(由法定准备金比率决定)。由于央行既控制着准备金,又控制着法定准备金率,因而它就能够(在较小的误差范围内)控制货币供给量。如果央行想很快改变货币供给量,那么,它可以改变准备金规定。

例如,如果美联储想在一夜之间紧缩货币,它可以将大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提高一定百分点。甚至可以提高定期存款的准备金要求。如果美联储将10%的准备金率提高至20%,国会也同意的话,即使不用公开市场业务或贴现率政策来改变银行的准备金数量,银行也必须大幅度缩小它们的贷款、投资以及存款。银行存款创造货币乘数只能是存准备金的5倍,而不是10倍。因此,总的存款或者说流动性必须减少一半。这种痛苦紧缩很快就会出现。银行就会发现它们的准备金数量不足。他们就必须卖出一些债券或者收回一些贷款。购买债券的人和贷款被收回的借款人就会从他们的支票账户提出存款。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这么大的变动将会导致利率迅速升高,信贷实行配额,投资大量缩减以及GDP和就业的大幅度下降。反之亦然。因此,美国、欧洲等发达体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十分谨慎。由于改变准备金率规定会引起政策上过大和过分突然的变化,因此美欧等发达体已经极少采用。而公开市场业务则能以破坏性较小的方式获得同样的效果。特别是美国在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到10%左右后,多少年就没有再变动过。

这启发中国央行存款准备金率工具也应该尽量少用或者逐步淡出货币工具选项。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央行的存准率工具杀伤力更大。因为,不但包括支票账户而且包括定期存款账户。试想,如果央行下调或者上调存准率0.5个百分点,那么一夜之间直接释放或者收紧的流动性5250亿元人民币(2月底人民币各项存款105万亿元),如果按照20%的存准率水平,那么,货币乘数就是5倍,即:理论上一夜之间向市场释放或者收回的流动性将高达26250亿元。这对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当然,中国目前大型银行高达20%的存款准备金率是世界罕见的。不过,这个“罕见”是长期外向型经济带来的高达3.9万亿美元外储对应的29万亿元人民币外汇占款决定的。是不得已而为之。

笔者认为,目前没有下调存准率的必要,待到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到位,外储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外汇占款减少带来存准率回归到一个正常水平后,应该尽量少用或者弃用存准率调整工具。

 

新闻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4/08/c_126364120.htm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140408/012918728135.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