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关注海外投资减配新兴市场风险
与本博同步的《慧眼财经》公共微信开通了,微信号:yfh60716;也可扫描二维码
高盛、小摩等国际投行纷纷建议减配新兴市场。
原因在于去年新兴市场资产的不景气,疲势将进一步延续。高盛更是危言耸听预测,发展中国家股票、债券和货币在未来的十年内“表现不佳”,建议投资者减少三分之一的投资。摩根士丹利预测新兴市场在2013年贬值17%后,跌幅将继续扩大。摩根大通预计本地货币债券明年的平均回报率为10%。这些危言耸听的预测,一个目的就是“忽悠”投资者减配新兴市场,撤回到美欧发达体本地投资。
2008年的金融危机首当其冲的是美欧发达体,但是,受冲击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却是新兴市场体。在金融危机过去五周年之后,美欧特别是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明显复苏迹象,而新兴市场体国家貌似越陷越深,至今危机影响犹在,经济仍在低估徘徊。同时,经济金融风险越来越敏感,越来越隐现爆发苗头。
所谓新兴市场,是指那些允许外国投资进入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一个深刻教训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那时,发达体的投资者将其投资转向国外,以追求比在国内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而新兴市场迫切需要得到这些投资以利于开展各种开发项目,因而也十分欢迎这些外国资金流入本国。
90年代,从泰国到南非,各种贷款和资产性投资都增长的很快。随着新兴市场的不断成长,一切看上去都似乎平安无事。但是,随着投资增速减速和一系列银行危机事件,巨额短期资金从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纷纷外流。数额巨大的银行贷款都需要按时偿还,这导致这几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急剧上升。由于这几个国家中大多数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因而只能依靠抛售外汇储备进行干预,直到几乎耗尽。许多国家向IMF求援,以期获取所急需的短期资金,而IMF要求他们必须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这会导致东亚各国的商业和经济出现急剧的衰退,最终爆发亚洲金融风暴。
到2000年,大多数国家经过减缓产出增长、降低实际工资、重新安排债务以及贸易顺差等调整措施,终于从危机中恢复过来,重新开始经济增长。世界又经历了一次金融危机。但是,国际金融的病毒只不过是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它们在静悄悄地等待着下一轮投机热潮的出现。
这种投机热潮的危害性很快就酿造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必须看到的是,正是从亚洲金融风暴中抽身的发达体投资投机资本资金回到本地区后,不改兴风作浪的本性,最终从发达体引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危机过后,发达体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投资投机机会减少,投资者和投机者又转向新兴市场,以追求比在国内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一个轨迹是,发达经济体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本地经济影响,实施了一轮又一轮长久的超宽松货币政策,而大肆放水的货币在本地很难寻找到投资投机机会,都溢出流到新兴市场体投资甚至投机。其中一大部分是短期资本的投机目的。当这些海外投资或者投机资本看到新兴市场被炒作投机的泡沫风险很大,自己已经赚的盘满钵满,而发达体的本土经济复苏、投资机会出现时,就会果断撤离新兴市场,使得新兴市场各种经济金融风险凸显甚至爆发危机。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退出,发达体资本撤离新兴市场的几率在增大,高盛、大摩等外海投行就是基于此而建议投资者减配新兴市场的。
新闻链接:http://intl.ce.cn/sjjj/qy/201401/07/t20140107_20685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