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银行业不良贷款攀升风险

(2014-01-22 17:06:21)
标签:

财经

警惕银行业不良贷款攀升风险

与本博同步的《慧眼财经》公共微信开通了,微信号:yfh60716;也可扫描二维码警惕银行业不良贷款攀升风险


尚福林在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坚定不移地防控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包括防控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过剩产能贷款等重点风险。

尚福林主席在会上披露,2013年末银行贷款不良率小幅升至1.05%。据此,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比2012年末的0.95%,上升0.1个百分点,是近两年首次突破1%。根据2013年全国银行业信贷规模8.9万亿元和201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2.99万亿元推算,2013年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71.89万亿元,那么,不良贷款额度为7548.45亿元,比2012年的5984亿元增加1264.45亿元,增幅为21.13%。虽然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基本保持稳定,但是不良贷款风险呈现较快上升苗头。

正像尚福林主席所言,重点需要防控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过剩产能贷款等贷款风险。平台贷款主要表现在地方债务中银行贷款占比高、增长快风险。截止2013年6月底,从地方政府债务来源看,政府负有偿还责任、担保责任、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银行贷款分别为5.5万亿元、1.9万亿元、2.68万亿元,三项合计为10.08万亿元,分别占三项地方政府债务的比例为:51%、71%、62%,三项贷款合计占地方政府三项债务的比例为56.4%。而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投向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而这些项目都是期限长、回报低,使用贷款方式建设,收益很难覆盖贷款利息。总计10.08万亿元的贷款,每年需要支付利息将近1万亿元。地方政府的贷款负债方式与地方财力、项目建设回报率等都完全不匹配。银行贷款风险非常之大,一旦发生违约,将会引发一系列金融风险。

同时,地方债务中银行贷款呈现继续增长势头。2013年6月末比2010年末增长2.3万亿元,而2013年末比2013年6月末仅半年时间又增加1.82万亿元(尚福林说,截至2013年末,商业银行融资平台贷款有11.9万亿)。

从房地产贷款来看,2013年增速过猛过快,风险已经凸显出来。尚福林说,目前有20家银行涉及房地产类贷款已达20.9万亿元。粗略计算,这大概占2013年末银行业贷款余额的33%。而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及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外资银行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为12.11万亿元。2013年仅20家银行涉及房地产类贷款就比2012年所有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增加8.79万亿元,增幅高达72.6%。如果《经济参考报》报道内容没有错误的话,如果“涉及房地产类贷款”和“房地产贷款”两个概念区别不大的话,这个增幅是惊人的。尚福林指出,“要严控房地产贷款风险,防范个别企业资金链断裂可能产生的风险传染。”

从产能过剩信贷风险看,产能过剩重灾区的钢铁行业的87家重点企业负债高达3万亿元,其中贷款高达1万亿元,每年仅归还利息在1000亿元以上,而2013年上半年全行业利润不到40亿元,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加上唐山等地的民企钢厂贷款,钢铁行业贷款至少在1.5万亿元以上,风险可想而知。如果算上其他行业产能过剩贷款,对银行贷款质量威胁是巨大的。再比如:截止2013年6月底,铁路总公司负债总额2.92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估计在1.8万亿元,每年需要偿付各种利息最少在2000多亿元,而目前铁路总公司处于亏损状态。铁路建设债务过大,流动性较差,短期归还无望,特别是商业银行的铁路贷款。这个风险点必须引起重视。

因此,银监会将“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作为2014年工作重点是非常必要的。一定要坚持“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审慎稳妥地缓释平台贷款风险。要严控房地产贷款风险,高度关注重点企业,继续强化“名单制”管理。要防化产能过剩风险,通过产能整合重组、技术改造,促进生产资源有效利用,盘活沉淀在过剩产能上的信贷资产,减少风险总量。


新闻链接: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View/6E83EB44F1C5446197B378338519E70B.html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401/07/t20140107_2063089.shtml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131230/161317796642.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