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顾财力投资建设终将引爆地方债风险

(2013-09-27 11:10:37)
标签:

财经

不顾财力投资建设终将引爆地方债风险

     (与本博同步互动的《慧眼财经》公共威信开通,关注号码:yfh60716;扫描二维码:不顾财力投资建设终将引爆地方债风险

武汉这座以“满城挖”著称的中部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定位、不断加码城建规模,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而在建设工地密度增大的同时,地方政府已是债台高筑,由于城建资金紧张,许多项目早该竣工却变得遥遥无期。

武汉市随着城市建设定位的不断拔高,债务呈现出快速拉升的局面:2008年至2011年,武汉市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分别为747.60亿元、1328.09亿元、1572.55亿元、1435.28亿元。从中可以看出,武汉市债务走势是由国家大气候和本地小气候共同决定的。2009年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时推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这一年武汉债务一举上升到1328亿元,比上年增长581亿元,增速高达78%。与此同时,这种债务增速与财政财力严重不匹配。同一时期,武汉市本级政府综合财力分别为364.28亿元、567.73亿元、744.13亿元、1058.22亿元,债务率分别高达205%、234%、211%和136%。已经呈现出严重的超负荷运转现象,或者说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状态。

2013年和2014年武汉市政府的偿债规模分别为310.59亿元、311.76亿元,每天偿债接近1亿元。仅还账就将压跨武汉财政。“自杀式”做法是,一方面继续举债,即: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借新债还旧债,或者施压银行展期、贷新还旧。结果使得小风险酿成大风险,最终爆发债务金融危机。另一方面继续大肆卖地还债,其实卖地还债已经没有出路。卖地款剔除各种硬性规定的提成资金外剩余寥寥无几。通过卖地还债必将推高地价房价,最终是走向恶性循环的高风险之路。

武汉并非孤例,贵州省会贵阳同样也面临着地方债剧增后的巨大偿债压力。同样的剧情在全国各地都在上演,当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债务危机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之时,城市建设的扩张速度依然没有慢下来。全国对地方债集中审计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地方债务约有20万亿。地方债务的构成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银行贷款,二是地方融资平台自主借债。从武汉情况看,从2010年到2012年6月,武汉市累计直接债务达到4371.8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为3763.65亿元,比重为86%。

为了遏制地方债引爆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最终转嫁给百姓承担的可能性非常之大。笔者分析最少有三种途径:首先,许多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都是卖地资金担保的,政府又掌控着土地资源,通过从农民手中廉价收购过来,再通过天价卖给开发商,开发商再通过推高房价卖给百姓,最终实现了通过高房价转嫁百姓的路径。

再次,通过财政资金核销地方债务包括融资平台贷款。财政的钱就是纳税人的钱,这些损失也是间接地转嫁给了百姓。但这种可能性很小。目前,中央和地方全口径财政收入总计为11多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渠道更少,不可能拿出巨额财政资金来买单地方债务。最可行的就是第三种转嫁给百姓的途径。

名义上是财政核销买单,实际上是通过增发基础货币来稀释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以及其他债务。假如通过央行强行发行基础货币稀释的话,那么,物价上涨,通胀走高,最终是通过“杀人不见血”的隐蔽方法让民众买单。

如果通过发行基础货币等隐蔽手段稀释地方债务,那么,我国物价水平将会失控,通胀将会攀升到远远超出民众承受能力的水平,最终不排除引发不稳定因素。地方债务决不能通过各种途径转嫁给百姓,由民众买单。

笔者强烈建议,将地方债收支和土地收入纳入到地方预算之中,强化预算管理,使其举债规模与财力增长相适应。转变各级政府的政绩观,遏制脱离实际盲目追求所谓国际大都市的建设目标。强化对地方新官不理旧账的道德思想约束机制。必须在现任领导班子成员就任之初、离任之时进行地方债务审计、债务公示和债务考核,形成地方政府可控的举债、还债机制。出台对基层政府的债务考核制度,从“制度建设”和“官员政绩”两个角度来形成地方债务问题的良好机制。提高地方财政实力和地方债的透明度。向老百姓公布一本看得懂的财政账目,使老百姓知道政府借债是否干了实事,逐步形成老百姓与地方官员对“是否借债、借债规模、偿债形式”等问题的关注度。

最为关键的是,必须转变政府主导的大投资模式,由民间资本主导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的职责是做规划、给政策,而不是直接主导和参与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社会公开公布,向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私营资本完全开放,明确包括税收、土地、信贷扶持、准入政策等一系列超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私营资本进入投资。

民资进入基础设施投资会否赚钱,拿什么吸引民资进入呢?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引入民间资本都是赚钱的,回报虽然不高,但却是长期稳定的。同时,民资投资并负责经营的项目,比如:地铁、轻轨等因为乘客票款收入公益性较强,但可以将其附属区域的场地和土地转让给民资经营。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确需政府主导、财政投资的,应该探索在建设阶段引入民资,建成后,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一次性买断投入使用。

总之,今后城市基础设施建项目中,地方政府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给政策,引民资,还旧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