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外储成功抄底英国地产言之过早

(2013-03-04 10:30:55)
标签:

财经

中国外储成功抄底英国地产言之过早

中国外汇管理局自去年以来已将超过16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投资于英国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行业。有分析认为,目前正是进入英国地产业“抄底”的好时机。

多年来,如何运用好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实现保值增值一直是困扰我国的一个颇为头痛的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持续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使得世界第一储备大国的中国外汇资产缩水贬值风险越来越大。我国外储中美元以及美元资产配置率最多,但是,美联储持续四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美元以及美元资产贬值加速,眼睁睁看着外储缩水。我国持有的一部分欧元储备和购买的欧洲国家债券,一轮欧债危机使得欧元以及欧元资产大幅度贬值,坑害中国不浅。后来,有专家建议适度购买日元资产,外管局曾经几次购买日本国债,结果从去年9月份以来特别是安倍上任以来,几个月时间日元贬值接近20%,不但重创中国对日出口,而且使得购买的日元资产也大幅度缩水。

目前,一个怪现象是,中国在国际市场购买什么大宗商品,什么商品价格就暴涨;而储备什么货币或货币资产,什么货币和货币资产就贬值。截止2012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已经高达3.31万亿美元。眼睁睁看着大幅度缩水,越来越不值钱,国人心痛,政府揪心。

国家外汇管理局以及专司外汇投资运作的中投公司对于外储管理做了不少工作。多年来,竭力在外汇寻找投资项目和投资机会,为外储保值增值做出了不少成绩。外储运用和投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项,本来外人外行没有过多发言权。但是,就上述外管局投资购买英国地产项目以及中投去年11月份以2.45亿英镑收购德意志银行在伦敦的总部办公室和去年12月竞购资产管理公司黑石集团拥有的位于伦敦的一处价值8亿英镑的楼盘“戚斯域公园”来说,笔者认为,非常值得商榷,而且现在就说“成功抄底英国地产”还言之过早。

一般来说,无论是投资公司或者是银行,作为一个金融部门和金融企业经营的都是货币性工具,这种工具运用和投资渠道:一是通过直接投资实体企业股权股份或者参与收购并购等获取长期稳定收益;二是直接在各类金融市场购买容易变现、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比如:国际市场的股票、各类债券、金融衍生品;三是购买国际大宗商品作为储备。外管局和中投公司直接在海外购买流动性差、变现困难和各种管理税费畸高的地产项目,这种投资行为不应该是首先。

有两个例子值得汲取:一些银行由于客户无力还贷,将地产、房产抵贷款本息给银行。这种东西一到银行手中成为抵贷资产后再处理变现就非常困难,缩水和亏本非常厉害。

另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日本。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日元升值,外储激增,与当前中国的情况基本一样。1989年,日本国内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达到顶峰,日本人的财富随之大幅度增长。同时,由于日本的房地产价格非常高,使美国、欧洲等世界各国的不动产的价格在日本眼里显得非常便宜。于是,日本把大把大把的钱用于在美国和世界各国大量购买房地产。并且把投资重点放在全球经济中心的美国,如纽约、洛杉矶和夏威夷。1989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花13.73亿美元的高价收购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当时,全球都惊叹日本要买下整个美国。而三菱买下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大楼后,连续亏损,不久,三菱不得不将洛克菲勒中心以半价卖回给原主。索尼收购哥伦比亚后,在10年之内,亏损31亿美元。美国加州的圆石滩高尔夫球场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场。1990年,日本人以8.4亿美元的价格,买下圆石滩高尔夫球场以及附近风景优美的17英里公路。但是,到了1998年,日本人不得不以8.2亿美元的价格,将圆石滩球场卖回给美国人。看起来损失不大,8年里通货膨胀多少?最终日本败走美国,不仅没能买下美国,而且被美国大大算计了一把。这些血淋淋的教训我们不能不汲取啊。

一定要把外储投资于容易变现的海外资产,流动性强的投资对象,特别是能够兼顾中国企业的股权投资最好。中投公司曾经打过非常漂亮一仗:阿里巴巴为了回购雅虎所占的一半股份,需要支付给雅虎63亿美元。阿里巴巴正在为筹钱费尽脑筋时,中投公司入股20亿美元,占63亿美元的31%。阿里巴巴回购雅虎股份正好符合中投公司的投资性质并且还是本土企业,而且支付的是美元。中投公司既支持了知根知底的本土民企,又符合运作投资外储的要求,还能带来长久回报,可谓一举三得。希望外管局和中投公司多捕捉这样的投资机会。


新闻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30227/023214655625.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