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折射啥
中国社会科学院15日发布的2011年《社会蓝皮书》指出,金融危机对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在2010年逐步显现,我国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小城镇居民降幅最明显(12月15日
中国网)。
几个关键指标的大幅下降应该引起格外关注。城镇居民的职业满意度、社保满意度、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等指标下降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点;农村居民的职业、经济和社保满意度均下降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点,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也处于较低水平。
导致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增长乏力。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34元,同比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同期人均现金收入4869元,同比实际增长9.7%。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不但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增速,而且也低于GDP增速。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徘徊在这一水平,而且已经显示出后劲严重乏力。
而与此同时,与收入对应的物价上涨、房价高企、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大大制约了居民的幸福感、满意度。物价不断走高,使得城乡居民生活成本大大上升,压力迅速增大。2010年第4季度,由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的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为调查以来(1999年4季度)最低,当期物价满意指数降至13.8%,未来物价上涨预期加剧。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物价满意度如此低,满意度怎能提高?
一个高房价使得城市百姓背负沉重负担,愁眉不展,幸福感全无;牢骚满腹,满意度荡然无存。央行调查显示,对当前房价水平,75.5%的居民认为“过高,难以接受”,是有调查以来的最高值。
社会保障不健全使得城乡百姓为未来生活和不测储蓄,以防备出现万一,使得生活质量大大下降,根本谈不上消费拉动经济。更加值得关注的是,有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出现上升趋势,说明已经远去的维持生活生存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又开始提高,居民享受型生活消费开支出现下降或增幅回落,也充分证明国民幸福感和满意度正在走低。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大城市病提前到来使得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与收入逐渐背离。收入不低,有钱、有房、有车、有资产、有存款,但是,城市生活压力、工作压力、教育压力以及罕见的拥堵、污染,使得市民大多在疲于奔命式工作生活,哪来幸福感?一天五分之一时间都在马路上奔波、都被堵在路上,一天两头不见日头,何谈幸福指数?
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一声撕裂般的警钟。提醒我们,无论经济发展速度多快,GDP总量规模多大,又是超日本又要超美国,财政收入增速多猛,城市楼房多高,马路多宽。如果偏离发展目的,为发展而发展、为速度而要速度,不以人为本,不惠及民生,百姓没有得益得实惠,那么,这种发展的弊端迟早要暴露出来,迟早反过来阻碍发展。
因此,在下决心、忍痛做好经济转型的基础上,一定要围绕民生、民富搞发展,扎扎实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扎扎实实改革收入分配、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扎扎实实把高物价、高房价降下来,扎扎实实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改革GDP政绩考核着手,把各级政府发展的目的引导到以民为本上来。这样才能看到城乡居民满意、幸福的笑脸。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10-12-15/115821646066.shtml
http://finance.sina.com.cn/g/20101215/09279109373.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