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斤斤计较上海人

(2007-12-26 22:32:28)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社会/纪实

文学/原创

杂谈

分类: 倾听阿薇
第一次听关于上海人的故事是老爸讲的。他说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一个上海人和他一起工作,去食堂打饭。为了改善生活,老爸和那个上海人都打了一小节香肠。老爸三口两口先吃完了,再一看上海人,用牙尖挂上一点点肉丝下一口饭吃,直到把饭吃完,香肠才吃完。老爸讲得生动,学上海人咬香肠的样子有趣极了。我也对上海人有了初步的印象。
第二次了解上海人,是看冯骥才的一篇小说,不记得是什么题目了。给我记忆深刻的是,上海人对知青返城的态度。大概故事好像是说,一个上海知青在落实政策后,把自己的儿子弄回上海读书,而在上海的姐姐却极不高兴接纳这个外甥,因为这个外甥会分割本来已经很狭小、很拥挤的房产。她想尽一切办法排挤外甥,甚至用上了炸药。这篇小说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我不止是鄙视上海人的小气,更厌恶他们的排外。
带着这样的有色眼镜,交友时也对上海人有了戒心。造化弄人,我的几个要好的朋友偏偏是正宗的上海产!我从他们的身上没有看到上海人的“特质”。上海朋友们对我很真诚,甚至还有几分豪爽。我便悄悄将那些成见扔到了脑后。
结婚时,我们买了二手房,老房子年久失修,住进去的第一年夏天,卫生间的顶就漏了。楼上住着一对上海老夫妇,那天晚上,他们楼上洗澡,我们楼下就穿雨衣。我怒气冲冲地敲开了楼上的门,上海老太开的,我张口就充满了火药味:“你们天天洗澡啊,我们卫生间都成水帘洞了!”上海老太见我火大,冷着面孔说:“我们也不知道啊。”她跟着我去楼下看了,一面向我们道歉,说第二天马上叫人来修,一面不卑不亢地表示这不是有意造成的。我的火消了大半,等冷静下来细想,自己这火是发过了头。
与上海老太第二次接触是这年的入冬供暖时。她挨家挨户地告诉大家,不要理睬物业改暖气的通知,她已经去改装暖气的单元看过了,改得乱七八糟不说,物业收费也很不合理,大家应当团结起来,坚决不改。当时,大家对改装的事也都有看法,但苦于胳膊拧不过大腿,默认了。上海老太这一说,得到了楼里住户的拥护,大家的权益都得到了保护。
第三次与上海老太接触,让我彻底认识了上海人。楼道的灯一直亮着,后来有一段时间突然不亮了,我们是新来的,只以为物业又搞什么名堂。过了几天黑灯瞎火的日子,上海老太又敲开了我们的门。她手里拿着一个购电本,向我们说明,这楼道灯不亮是因为没有电了,几年前楼里所有的住户一人交了五元钱电费,现在用完了。我想大家一人再凑上五元钱,能用好几年,花钱又不多,晚上走路双方便。她还拿着一张登记交费的纸给我们看,已经交了十户了,就差你家和六楼的。我们听了原委,交了五元钱。当天晚上灯又亮起来了。
看着过道亮起的灯,我开始有些尊敬上海人了。
他们有些行为或许看起来是小气。吃过上海菜的人都知道,无论什么菜都很“精致”,小小的盘子中间堆一点点,但相对于北方人的胡吃海塞,他们的“小气”是不是更科学的生活方式呢?是不是更有品位的生活方式呢?
上海人计较,是啊,从上海老太身上就很能体现出来。但他们没有损害任何人的利益,只是在争取自己合理合法的权利。相对于北方人的得过且过、委曲求全,他们的“计较”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认真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自我保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骂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