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琴 |
而今我们要想振兴琴乐的话,不可不注重“修身养性”之工夫。若真能工夫花在“琴外”,不仅弹琴进步更快,而且个人增长学识,增加生活的情操和弹琴乐趣,于丰富人生也大有裨益。依笔者愚见,当今琴人修养可以从这些方面去努力:一、广泛涉猎中国传统音乐,如,吹打、十番、鼓乐、丝竹、雅乐、昆曲、高腔、皮黄、梆子、弹词、大鼓、琴书,这些可与琴乐相互比较、借鉴。二、可从文、棋、书、画等入手,扩大艺术眼界,了解古人情趣。三、读儒、道、佛、易四大家经典,明了古圣贤者之志。四、注目当今科学发展之动向及程度,可以古为今用。五、遍览世界各国文化艺术,有利于与世界交流。当然,这种涉猎,并不是要件件精通,才能学习古琴。而是要有所了解并对其中一些产生兴趣。否则,只顾埋头弹琴,不了解社会大势,缺乏文化修养者,只堪作区区一琴匠,成不了古琴大家,更何况中兴琴乐,实属缘木求鱼,非但不能成功,只怕到了最后连弹琴的兴趣都没有了。
中国古代“乐教”思想,加快了音乐与宗教的脱离,也造成了音乐普及的局面,促使音乐第二飞跃的实现。由于音乐是教育的工具,所以,施教者和受教者都必须懂得音乐,会音乐,否则会变成“对牛弹琴”。作为一种普及性音乐与其它表演音乐艺术相此,在技巧的掌握上也有很大区别。对于表演性职业音乐家,拥有高难度的技巧不仅能让他娴熟地演奏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而且还能让观众惊奇于其能做常人所不能的精彩技巧而为之喝彩,技巧在表演性音乐中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美感来欣赏。所以,技巧难度对职业性音乐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技巧复杂丰富也是考察某一种音乐发展到何种程度的标志之一。但在普及性音乐中恰好相反,技巧的简单和易操作成了关键,理由很简单,高难度的技巧是需要人作长期不懈的艰苦训练才能掌握,还要不间断的练习才能保持其技巧的完美,即使已经掌握了高难度的技巧,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缺乏经常的练习,其水平也会很快降低。因而,能掌握高难度技巧只能是少数人,常人是不可能象职业音乐家那样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作技巧的训练,他毕竟还有本职工作,古琴对个人再有更多好处,也只能在工作之余,空闲之时,聊弹数曲,以充实自己。同时,由于琴乐的目的不是为了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失去了其欣赏的对象而变得无足轻重,而作为缓和自己紧张的神经或调节自己疲劳心态的舒缓和优雅旋律则不需要高难度技巧就能体现。因此,作为“修身养性”为主要目的古琴艺术,它的学习和弹奏相对而言是比较简便的。虽然非职业琴家平时对技巧训练的不足,在平时弹琴时也会有所表现,诸如,个别音位没按准,音没按住,手碰到了不该碰到的弦等毛病,但只要不是经常性出现,总会忽略过去,专注于对其音乐曲调处理的听琴者也往往在头脑中自动过滤掉这些毛病。仅从技巧而言,当代大学本科古琴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已达到甚至超出前辈大师的水准,可是“虽工亦匠”他们弹出的音乐就是比前辈大师相差很多很多。
也许有人会问,在职业音乐界对古琴有“难弹易忘不中听”之说,你怎么会认为古琴简单易学呢?其实,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观念问题,职业音乐家往往老用职业音乐的眼光看待古琴艺术。当他们经过学院专业学习把技巧学得很好的时候,却不注重文化传统的培养,使他们还是在弹琴中体会不到古人那样的心境和乐趣。并且,职业音乐界操弄古琴是表演性的,以满足观众为目的,这种被动式的弹琴,就很难纯从演奏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再者,古琴缺乏表演性、音乐风格文雅平淡,几乎不煽情,台下观众反响也不会象其他观众那样强烈。这些都会让职业演奏家们产生极大的失落感。于是在职业琴界中会产生“难弹易忘不中听”的感觉是很自然的。不是因为古琴难弹不好听,而是比不上其他乐器有职业音乐家追求的那种感觉和效果。但非职业琴家却没有这样的失落感,他们才不会去在乎弹琴结束后有没有雷鸣般的掌声和高声喝采声,只是因为古琴音色旋律很美,能达到他们自身追求的感觉,其风格、情趣都是自己希望的,才会去学习古琴,即使听到别人弹琴,弹者有“不逢知音不弹”的感觉,听者有“他人之心,予忖度之”之乐趣,在这种主动式的参与古琴活动中,是不会产生“难弹易忘不中听”的感觉。这种话,只作职业中懒于习琴者的牢骚之语,倒还马马虎虎,但如果把它作为理论上的依据就未免太可笑了。清代才子,戏曲、音乐理论家李渔一句话颇为公允:“弹琴实堪养性,未易执此求欢”。
古琴弹奏技巧比较低,由于古琴缺乏表演的要求,追求“修身养性”效果,所以,绝大部分作品风格舒缓、柔和、节奏慢,这就大大降低了技巧的难度。古琴曲目不要求忠实于原创者的要求,而是坚持高文化品味前提下的自我发挥,弹琴者本身也蛮可以通过自己的考虑,将一些技巧难度降下来,使自己能充分享受(弹奏)该乐曲的乐趣。这样的改动有两方面的意义:1、技巧难度越低,学习越容易,越容易推广普及,越能使“修身养性”功夫更普遍。古琴之所以能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四大修养”之首,技巧难度低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2、符合人类进化的规律,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就身体素质,力量大小,攫食技巧,凶猛程度而言,人类远不是许多动物的对手。但人类最终能征服所有动物而成为地球的主宰,靠的就是人类经过长期进化产生出一个能思考复杂问题的智慧头脑。古琴的技巧不高,但其音乐却十分高深,而且它更要求弹琴者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思考后弹出自己的个性来,所以,头脑对古琴音乐的思考大大复杂于对一般职业化音乐的思考,所以古琴音乐操作模式也是符合人类本性的劳动——创造性劳动。正因为这一点,会让一些习惯于现代职业表演音乐体系的人觉得很难,别的不说,一个节奏问题,就让人摸不着头脑。当代音乐表演体系要求二度创作的演奏必须忠实于作曲者的原意,对这一点而言,古琴音乐的确很难,琴谱中根本没有象当代音乐那样节奏有严格统一的时值,自己随意改动又不符合作曲家的原意。但古琴音乐作为非表演性质音乐在实际操作中讲究节奏自定,这不仅使节奏问题顷刻间化为乌有,而且弹者风格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
古琴弹奏比一般乐器简单些,古琴谱本身学习难度也不是很高,尤其是与五线谱相比较,要全面掌握作为音阶谱的五线谱,光认识谱字还不够,还要进行广泛的音乐专业理论和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如:视唱练耳等。能在单旋律中熟练使用要一至二年的训练,在复杂的多声部,转调中熟练使用则需五、六年时间。古琴的减字谱利用我国造字法“六书”中的“会意”原理,其思维建立于一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而不是专业音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因而学习比较便利,乍一看,琴谱状若“天书”,但只需数分钟便可说清楚它的原理,习琴三、五月,即可熟练使用,只是在需要学新曲时先将极个别的“生字”讲一下即可,所以,对一个没有接触过乐谱的人而言,古琴谱比五线谱好学。古琴谱不仅好学,在具体使用中也很方便,其思维反应更快,撇去弹琴者自我发挥不算,即使将某段琴谱按一般弹法极准确地翻成五线谱,该谱将复杂得无法演奏,因为减字谱不记录旋律而记录演奏手法,所以,一个复杂旋律记录简单化,思维快捷,典型的例可看《古琴曲集》中各曲的五线谱与减字谱的对照,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