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古琴文化的非职业性特点之二-(摘自古琴频道“同等重要”下-王政专栏)

(2006-06-14 20:53:06)
分类:

完成了第二次飞跃的非职业化音乐,其音乐的目的情趣等迥然不同于职业音乐,所以对音乐的评价标准也不同于职业音乐,其首先表现在对音乐表演的态度。职业性音乐由于它是以音乐表演为目的的。所以他们一切的活动都围绕着如何搞好表演这个目的去做,而非职业的音乐的目的不在此,所以对职业音乐家比较注重的如音乐的高难度技巧的训练,如何使音乐表现形式丰富、表现力强,如何吸引大众,为了取得良好的剧场效果而设计一些煽情化的创意,以及在表演中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如何配合音乐起伏的情绪……等都不以为然,他们把这些称之为优人之乐,与自己君子之乐作严格的区别。《乐记》云: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史记·乐书》云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故尔学琴者,非首重性情,虽音调铿锵,音律精审,是尤乐人之琴,而非儒者之琴也。(《今虞、学琴三要》)自古帝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咸赖琴之正音是资焉。然则琴之妙道岂小技也哉,而以艺视琴道者,则非矣。(《五知斋琴谱》)以技艺视琴道,不识有道之器,不足怪也,习琴之士,徒欲娱耳目,自标高雅,夸示局外,博虚声,召侮慢,实可痛惜(《沙堰琴馀》)琴为圣乐,君子涵养中和之气,籍以修身理性,当以道言也。(《诚一堂琴谈》)琴品欲高,抚琴时,色变,视流,甚至伛身叠足,摇首舞唇,气度殊不雅,即知而禁之,则又神情不畅……(《琴言十要》)在以上的言论中,都有将现今一般的音乐标准为优人之乐加以排斥与鄙视。那么,非职业的琴乐标准是什么呢?

古琴这种长期以来非职业化音乐不是为了表演为目的,它的最响亮口号就是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是古代知识分子为了使自己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做法,包括树立崇高远大的人生目标,去掉一切不利于自我完善的东西,严格自律,宽厚待人,诚信、恭兄,友弟,尊老,谦虚,礼先,仁厚等品质。它的目标是通过严格锤炼,使自己实现上达圣贤,下经世济民,造福人类社会的理想,这种理想,这种境界,要靠多方面的培养方可实现。其中用音乐培养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中国远古先人充分认识到音乐对人们情绪,性格的巨大影响,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于是发展成乐教的思想。早在远古时期,大舜曾令他的臣子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粟,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使中国社会很早就将音乐与宗教脱离开,并使音乐在全社会得到普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兴起使乐教思想与实践在社会上得到确立古琴在远古时期,可能只是一件普通乐器,但知识分子为了修身养性的需要,逐渐将古琴发展为音色松沉低缓,沉静旷远,听之有引人由躁入静到渐入忘我之境的感觉,而心情自然也平静,宽和,舒畅,久之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十分有益于古代知识分子修齐治平。这样感觉,很少见诸其它乐器。因此,琴曲风格也常常倾向于温和与文雅。用温和的琴乐陶冶温和的性情。温和文雅是人成熟的表现,一个人经历越多,对事物了解越深入,性情会越温和,心地也会越柔软,面对哭闹的孩子,慈爱的母亲是温柔忍耐;对比毛糙的年轻人,有智的长者温和从容。对生命了解得越深入,越能够从容面对无知者的粗鲁,越能原谅并可怜这种粗鲁,一个人如能培养出自己温暖如玉的情性,他必定会容忍许多,他的行为就不会被人讨厌,他也能够了解更多的人,他更能够干成大事。古人云: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孔子评论音乐时说,“……故君子之言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中……。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未,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孔子家语-辨乐》)。至此,我们可以理解象《广陵散》那样反映激烈斗争题材和风格的乐曲为什么会长期以来不被看好的原因,从表演的角度而言《广陵散》是首非常好的乐曲,但历代许多琴家并不欣赏它,臣 凌君意的评价既可以理解成一种寓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借口,其实关健原因是《广陵散》这首曲子反映激烈斗争的题材,风格激昂,酸心热血,不适合修身养性的需要(宋朱熹称其声最不和平,愤怒燥急情绪,明宋濂称其不可为训,宁可为法乎)。正因为琴是非职业者用来涵养性情之用的,只有温柔和文雅的风格成为古琴主要风格后,才会有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为载道之器的评价,这样古琴便与其它乐器有了根本区别。几乎所有的古籍乐谱,都将修身养性作为琴乐最重要的一条。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白虎通》)琴乐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身之物。(《神奇秘谱》)昔伏羲氏制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琴操》) ……。如此这般,不胜枚举。由于弹琴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水平,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文明的建设会带巨大的好处,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所以,长期以来得到知识界和历代统治阶级的提倡。人们通过弹琴,有益于社会文明和个人人格力量的提升,对个人发展一生都有好处。无怪,知识界会提出君子之座,左琴而右书”“君子无故不撤琴瑟。音乐如果只是作为一种职业表演艺术的时候,由于劳动的分工,只能是少数人为之。只有到了修身养性阶段,音乐才可能在全社会普及。所以在过去,古琴在知识界是一种普及性乐器,所谓琴棋书画秀才四艺是知识分子一种基本的修养,也成为大众的希望与追求。

古琴作为知识分子四大修养之首,修身养性是弹琴的目的。但修身养身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文明道德品质的培养,追求聪明智慧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经典表演性的音乐职业演奏想要通过自己的演奏告诉欣赏者乐曲的内容和情感,他本人不但对乐曲的内容与情感十分确定,并力图通过自己的演变传达给欣赏者同样的感觉,所以,他十分强调乐曲本身固有的内容与情感,并调动一切手段表达之。但在欣赏者心中,一般不会作这种确定性的思维,他们会喜欢某段音乐旋律,但对这段旋律说明什么并不十分在意,他们注重的是听过音乐后的个人心理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每个人都不一样。比如,一个人边走边会哼着自己喜欢的旋律,他喜欢它是因为他可以通过这样方式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体现了自己精神上自由,而不太会顾及这段音乐到底是什么内容。作为非职业为特征的古琴音乐,弹琴者自己便是欣赏者,他的心理活动较多的是体现欣赏者的特征:(1)强度比较弱,但持续时间长;(2)起因不很清楚;(3)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这样的心境主要作用,形成琴乐比较追求个人不同感受,表达不同的喜好。再加之以传统文化影响甚大的佛门禅宗主张凡一切相,皆是虚妄,强调名相分离,所谓佛法者,非佛法也,(名佛法也),同理:《酒狂》者,非酒狂也,名酒狂也;《白雪》者,非白雪也,名白雪也;《幽兰》者,非幽兰也……。这种抛弃了一是一,二是二的机械性思维,促使人思维联想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在中国其他传统音乐活动也很多,如:古代的填词;戏曲中的一曲多用现象;阿炳拉了一辈子胡琴,却不知道自己拉得十分优美动人的旋律原来叫《二泉映月》……。在中国人耳中,强调一首音乐旋律只能固定地表现某种特定的内容和情感,这是无知得可笑。类似的做法在其他修养中也常见。如下围棋,中国人很多时候不一定去追求输赢,而是手谈,追求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元代大画家倪云林说过一段很著名的话,同样体现这样的境界: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枝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之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而书法作品中上乘者基本上在撇划点捺中直抒书家的个人心臆。这类艺术活动的共性都是尽最大努力和可能撇离了艺术的社会功利性,最大程度地获得了追求个体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正是这样的手法促使艺术品表现出的深刻性和多样性。古琴文化正是这类艺术的典范而名列琴棋书画四大修养之首。它追求一种更深刻的艺术内涵,而不是表面的直露甚至夸张的东西,用一种高深含蓄,平和文雅的方式表达。于是弹琴就不太拘泥于乐谱规定的旋律与意境,而是根据弹琴者自己的性格爱好、理解、情趣,对原有的曲谱进行再加工创造,弹出自己的个性来。传统曲谱(不局限于琴谱)其功能多是备忘,所以对旋律的纪录力求简单,有时简单得无法演奏,一定要自己加进一些东西,或者听过别人的录音后才可以演奏。故尔,弹琴者对原谱自我发挥和变动是极自然而平常的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琴谱中的不同变化。这种弹琴者自我变化的要求,造就了弹琴者艺术情感的主体性和联想的广泛性变得十分生动而丰富。并使音乐旋律本身呈柔性结构,能自觉随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而现今一般的音乐强调作曲和演奏的职业分离,演奏者不能作随意改动,致使音乐呈刚性结构,乐曲本身只能反映当时作曲家的思想和情感。而琴人以对琴曲改动就此较随意,不仅会改动旋律,甚至还可能改动琴曲的立意,如著名琴曲《潇湘水云》,根据琴谱的题意,前人基本上是以山水抒情的立意去演奏该曲。但在1937年,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爱国主义和抵抗外族入侵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琴家吴景略将《潇湘水云》的立意解释为爱国主义”“反抗侵略,深受琴界的赞赏。这种改动,在琴界是较为普遍的,除了极个别顽固者,钻进故纸堆,引经据典,严格尊求古意,追求每个谱字,节奏都要考证掘实,都要有出处。绝大部分琴家都将古曲作为现今抒发自己情感来处理,在他们眼里,古曲犹今曲也。由于每个人情趣爱好都不同,音乐流派也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于是,古琴本身一直会呈现出兴旺势头,弹琴者也会在美好的音乐引导下,让自己的头脑思维更复杂,更缜密,更聪明起来。

琴乐随意改动的普遍,促使琴乐风格的多样化,但历史总是淘汰低俗之作,留下精品之作,久而久之,促使古琴音乐向精品化发展。而这些格调高雅精品之作的产生,与弹琴者个人文化修养不无关系,古人有学诗,工夫在诗外之说,书家也有书在书外之说,其实学琴者,工夫何尝不在琴外呢。在古代,琴乐基本上是由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在操弄,文化修养不成问题。清末民初,虽然琴道衰落,但当时琴家文化修养亦相当丰富。据《今虞.记载》中,那时琴家,除了会古琴外,对书法国画,昆曲皮簧等造诣非浅,除此之外,许多人还热衷于写诗拟文,填词作曲,谈禅论道,音律哲学,医理针灸,风水堪舆,金石篆刻,武术古玩,乃至养花种草,饲鱼斗虫,放鸽骑马,盆景供石,品茗赏龟……。每次雅集,除了弹琴之外,还有唱(昆)曲,弹琵琶,品箫,书画之雅事。当代许多非职业琴家中,还保留着这些传统。但当代许多职业音乐家,古琴工作者特别是年青一代,这种文化修养工夫大不如前辈,甚至也不如非职业琴家,这就是为什么自从古琴开设专业以来,大家者寥寥之原因,历来诸多从事专业艺术的人皆被冠之戏子,艺伎之贬称,正为此也。而古代独对琴乐推崇倍至,众心向慕,实为琴家具有高深之修身养性之功夫,其人品、学识、文化修养远胜平民之故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