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惊蛰是不是“伪科学”?

(2020-03-06 01:18:55)

(一)

今天惊蛰。照例,微信上少不了转一些帖子,告诉我们今天应该吃些什么、做些什么,比如扎小人。

读这些帖子的时候,脑海里出现了弹幕:科学!

作为一个自幼热爱科学、相信科学的人,我立即作出判断:扎小人是伪科学!

很多人会接着说:中医是伪科学!

可是,什么是“伪科学”?要知道什么是“伪科学”,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科学”?如果不知道“科学”是什么,是不可能知道什么是“伪科学”的;更回答不了中医为什么是伪科学这个问题。

在全民抗疫的紧急形势下,这个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中医有没有用?中医是不是伪科学?

(二)

当我们说“某某是科学”,或者“某某不是科学”的时候,就是在说:某事物符合或不符合科学,我们就是在拿“科学”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符合“科学”这个标准的,就是“好”东西,有用的东西,至少也是合理的东西,可以允许其存在的东西;否则,就是有害的、不合理的、不应该存在的东西。

那么,“科学”真的是一种可以衡量一切事物的真伪优劣的标准吗?我们在用“科学”衡量事物之前,我们真的已经知道什么叫“科学”了吗?

什么是科学?通俗地、简要地说,

科学(Science)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解释得再具体一点,科学是人类在了解、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系统化的知识。这个知识系统是可以检验的。

这个对科学的定义告诉我们:人对客观世界了解有多少,决定了科学的发展水平。我们敢说人类对客观世界已经完全了解了吗?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到终点了?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人类还不了解的事物了?估计没有人敢这样说。既然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仍然是有限的,那就要承认,科学也是有限的,世界上还存在着科学所不能解释的东西,或者说,还有一些事物,不能被人类现有的知识系统所接纳;在科学之外,还存在着与科学知识平行的另一个或若干个知识系统。比如,中医。

(三)

但是,若干年来,不断有人宣布,“中医是伪科学”。其理由,就是中医不能被科学方法所检验并解释。这样下结论,至少没有考虑到一种可能性:中医是“西医”即首先从西方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之外的一种医学、医术,它被称为“中国传统医学”,就表明它是独立于现代医学之外发展起来的。

葱白是一种植物,科学可以解释它的成分,但是“阳气”、“风邪”是什么?估计科学的知识系统里没有这两个概念;吃葱白究竟有没有“通阳气,散风邪”的功效?为什么要强调在惊蛰这个节气吃葱白?科学似乎不能从内在机理层面去肯定或否定,即无法解释——葱白的什么成分,作用于人的身体的哪一个部位,引起身体内部的什么变化,从而消除了哪一种病患。这种可以用科学知识系统(包括各种概念和推理过程)来解释、描述的过程,在语言上,是一个运用相关的概念来进行推理并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而这正是“西医”所特有的一系列特征。如果这个过程在许多人身上是可以重复,并可以用同样的一套概念、同样的推理方法来描述,它就被成功地被验证,也就被现代科学所接受,被接纳为现代医学/医术的一部分。

现在的中医,不论是其理论描述还是诊疗实践,基本上还没有被现代科学方法所验证、描述,但是,能不能就因此说,它和科学一点都不沾边?中医和科学互为绝缘体?未必。

中医治疗的内在机理(即药物、治疗方法与症状之间的内在关系)虽然不清楚(即不能用现代科学知识语言来描述),但是,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从许多中医诊疗实例中,发现了相同的治疗效果,从中发现总结出中草药、中医治疗方法与症状之间的某种比较稳定的、重复出现的联系,即某种规律性,并且用文字记载下来,传之后代——是为“传统”。

(四)

在这样描述这个传统产生、形成的过程中,我们无意中已经与“科学”相遇了。因为,这个过程无意中已经包含了科学方法的必要前提:

(1)我们观察的事物都是有特征的(如药物、症状、诊疗方法);

(2)这些特征是可以识别的(即主观意识对事物特征的区别、定性、定量等);

(3)自然界当中发生的事件可以通过被普遍接受的方式描述出来(如运用公认的概念及推理方法来阐述其因果关系等);

(4)可以重复的事件可能含有共同的特征;

(5)一个人可以感知的,其他人也可以感知(普遍性?);

(6)基本自然法则不因时间空间改变(可重复性~稳定性~规律性)。

中医的存在理由是什么?是很多人相信。凭什么相信?除了个人感受到的疗效之外,还与这些因素有关:中医理论与治疗方法所经历的年代的久远,年代久远,意味依赖他的人口多,经它诊治的病例多;经过漫长岁月的淘洗,经过无数病例的验证,已经有不计其数的没有疗效或疗效甚微的方法被淘汰,有明显效果的病例和方法被记载、流传下来。说其完全与科学无涉,是武断的,不符合事实的。古代实践者不能用科学语言来解释、描述,不等于其实践行为不包含科学思考的成分。

当然,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也参杂进了虚妄的,违背事实的成分,如同鲁迅经历的那样——给他父亲治病的郎中,特地交代,做药引子用的两只蟋蟀,必须是一公一母,而且必须是原配!这种糟粕害人不浅,也成为中医被诟病、否定的理由。当然,被纳入国家管理的中医药事业,已经告别了这种原始状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