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因为爆出冰块垄断新闻,杭州水产市场出名了。从地图上看,这个水产市场,在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内,位于杭州余杭区打石漾路。水产市场里有近家千商户。渔货要保鲜,商户们只能买市场内部制冰车间提供的冰块,不能买市场外面的厂家的冰块,即使买了,市场保安也不让你运进市场来。
据钱江晚报报道,市场里面的经营户告诉记者,市场内部提供的冰块,两年前12元一块,现在要15元一块,而市场外面的冰块10元一块。经营户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商户每天用10块冰,每天就要多支出50元。一千家商户,每天多支出5万元,也就是说,市场里的制冰老板,一个月可以多赚150万元。打个对折,多赚70万80万,应该没问题吧?
钱江晚报的记者以一名经营户的身份向市场管理人员反映冰块价格偏高的情况,并表示自己希望从外部自行运冰块进来。一位穿着制服,工作证上印有“叶小飞”的工作人员表示:“有本事,你自己运进来看看。”呵呵,这是什么口气?
读了这篇报道,人们首先会问:这个制冰车间,跟市场管理者是什么关系?管理者就是制冰车间的老板?或者某个外来制冰老板租了市场的场地开办了制冰车间?那么这个老板凭什么可以垄断这个水产市场的用冰需求?市场保安又凭了什么,要驱赶外来冰块,难道市场保安有权力规定经营户用谁的冰?这个权力是谁给的?市场管理者不点头,不下达指令,保安队敢替制冰老板站岗放哨?如果市场管理者当了制冰老板的后台,制冰老板拿什么回报市场管理者呢?有没有回报呢?
不管市场管理者与制冰老板是什么关系,有一点是肯定的:制冰老板很强势,经营户不得不低头认栽,被人当韭菜割傲,当软柿子捏。经营户软在哪里?用一句老话讲,经营户是一盘散沙,是单个的个体,最容易被个个击破。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及水产市场管理者是“单位”,是“机构”,是“组织”;它还指挥着一支强力队伍,保安队,吃吃你个人不要太轻松。“有本事,你自己运进来看看”,够牛吧?
那么,经营户可以不可以硬气一点?办法是有的——不知道水产市场的经营户有没有自己的商会组织?如果没有,应该设法成立商会。经营户有了自己商会组织,就有了与制冰老板抗衡、博弈的依靠。商会组织是合法成立的,它为经营户维权,是有法律依据的。同时,这种依法维权行为,也是为法治社会的最终实现添砖加瓦。温州人在各地经商,都在当地成立了商会,经营者在外做生意,就有了“娘家人”。水产市场经营户被人随便捏,是否跟没有“娘家人”有一定关系?
如果水产经营户要成立自己的商会,可能会受到阻挠。这时,就要看经营户的决心了,同时,也要争取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不过,照理说,成立商会这样合法的事情,有关部门只要依法指导、批准、同意就可以了;他们的“支持”,是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应该还要经营户去“争取”;所谓“争取”,其实就是去求有关部门,还是没有法律赋予平等地位。
如果说市场管理是国家政府职责,那么成立商会维权,就是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国家”是权力,“社会”是权利。国家与社会要平衡,权力和权利要均衡。社会组织有权利诉求,如果是合法、合理的,国家权力要予以放行、保护;违理非法的诉求,要予以遏制;如此,和谐社会中国梦就差不多实现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