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校?什么是课堂?课堂是干什么用的?本来不觉得这些是问题,似乎也不应该成为问题;但是,刚刚在网上看到的一个举/报事件,让人不禁发生了上述疑问。
清/华大学一位叫“毛/顿”的学生,向学校党委、纪委举/报他的老师吕/嘉,称吕/嘉老师在课堂上散布错误思想言论,反对马列主义,甚至反/党违/宪。毛/顿要求学校领导对吕/嘉老师“进行严肃处理”。
这不是第一个举/报老师的学生。近年来,已经有多所高校学/生举/报老师的错误言论了。一些被举/报的老师,也确实受到了“严肃处理“,或者被停止教职,不能再上讲台;或者干脆开除出校。
有“错误言论”的老师被驱离课堂后,学生在课堂当然就听不到“错误言论”了。但是,没有了错误言论的学校是否更像一个学校了?课堂是否能更好地发挥课堂的功能了?会不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课堂不再是大学课堂了,甚至大学也不再是大学了?这就需要追问,一个国家,为什么需要大学?或者说,怎么样的大学,是国家、国民所需要的?
课堂的基本功能,是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探讨学术。经过数年的课堂学习、训练,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学习、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他才是一个合格的、能够为国家服务的人才,是一个有能力获得个人幸福的合格的“人”(现在,国家领导人已经明确提出,把人的幸福生活作为国家治理目标,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此项教育任务,主要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完成。一个合格的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且,要他照本宣科,他可能也做不到。一个硕士、博士毕业的教师,要在广博学习、深入探讨的学术环境里沉浸多年,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思想、学术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他面对自己的学生时,他在传授知识时,很自然地会伴随着自己的见解,甚至把自己的研究方法、路径以及自己走过的弯路都无保留地告诉学生,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学生的成长。教师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不可能与教科书完全相同,肯定会有超出教科书的部分,他也会有不赞同教科书的观点。如果全盘接受教科书,一字不变地重复教科书,那他就是不是一个教师,而是一台复读机。
毛/顿同学在举/报信里面列举了吕/嘉老师的“错误言论”,显然,吕/嘉老师对哲学、宗教以及其他相关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在举/报信里,毛/顿同学对吕/嘉老师的一些观点提出了异议,也作出了自己的分析,这是很好的事情。思考的深入,学术的发展,离不开不同观点的碰撞交流。只有允许单一观点存在,只能导致思想的僵化,学术的停滞。如果毛/顿同学能够与吕/嘉老师以及更多的同学展开深入的交流探讨,师生能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用传统的说法是“教学相长”,现在叫“双赢”。但是,毛/顿同学显然不屑跟吕/嘉老师探讨,因为吕/嘉老师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只须禁止,无可交流。所以他想借助行政权力来清除吕/嘉老师的声音,用“严肃处理”来解决思想分歧。
如果经此“严肃处理”后,课堂上除了教科书这一种声音,再也听不到老师的个人见解,对学生是增益呢还是损失?
相信毛/顿同学是真心信仰、拥戴马克思主义的,不知道他是否读过马克思的一段话。
马克思在批驳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令时写道:“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我是一个幽默的人,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豪放不羁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一片灰色就是这种自由所许可的唯一色彩。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现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那就是官方的色彩!“马克思是多么热爱思想的多样性啊!
作为一个富有独创精神的思想家、理论家,马克思深知自己的思想理论是从丰富多样的思想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他对普鲁士政府书报检查令的抗议,就是要保卫思想理论的多样性。用行政手段清除教科书以外的思想观点,就是把世界上最丰富的精神世界变成一片荒漠。套用毛顿同学论证术,这是不是“反对马克思”呢?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两件事:一、衡量一种理论的高下,标准是说服力,能否在言论场上说服人;二、显然,马克思对自己的理论、学说,自信是有说服力的。明明是有说服力的理论学说,却要用行政手段去维护树立其权威性。用马克思最反感最厌恶的做法“维护“马克思,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灵,会气出高血压来的。
一种理论或学说,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学说,从萌芽到成熟,需要漫长的时间,其间还要经历曲折。以天文学为例,从“地球中心说”(即“地球是宇宙中心”)到“日心说”,又到日心说被否定,再到“宇宙没有固定中心”的结论被接受,用了一千多年,其间有关科学家如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还受到权威机构的处罚甚至火刑。
比较而言,行政处理所依据的标准大都是短期的,而科学理论或学说的创立和成熟所需要的时间要漫长得多,用短期标准衡量、判定理论学说的正确与错误,其结论的科学性很低,而出错却是大概率事件。这也是有识之士为什么极力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根本原因。没有这样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思想和学术就会被窒息,教师走向讲台时就会战战兢兢。
如果学生不该接触教科书以外的东西,讲台上放一台复读机就可以了。但是现在的大学招聘教师至少要博士生,最好是海归,硕士生都看不上了;如果是合格的博士,绝不甘心当复读机的。高校领导们自己不觉得这很矛盾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