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昨天,在旺喜的公众号里,又听到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杨沛宜小朋友唱的《歌唱祖国》。
北京奥运10年后的今天,在开幕式上“扮唱”的林妙可未能被北电等院校录取,开幕式上“假唱”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幕后的“真唱”杨沛宜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旺喜的公众号文章说,北京奥运开幕式以后,林妙可被媒体所追捧,而为奥运会贡献了歌声的杨沛宜被启用她的人有意无意地遗忘了,而沉浸在喜悦中的公众当时根本不知道杨沛宜的存在。
旺喜追述说,杨沛宜的爸爸杨慧松后来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称:当天晚上,《歌唱祖国》表演结束,几乎所有记者都把采访、合影的焦点移到林妙可身上时,沛宜看着看着就哭了。之前,沛宜从未说过不高兴,只是在电视里采访那些小演员时,她会突然蹦出来一句“这里本应该也有我的。”
再一次是2008年8月18日,杨沛宜在电视里看见奥运会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林妙可和表演飞天的两个小朋友,杨沛宜很激动,一动不动地看,她认为大家一定会提到她。但是,直到节目结束,完全没提到杨沛宜。第二天上学,老师王丽萍发现杨沛宜在胳膊上留下了一排深深的牙印。
要有多伤心才能咬自己一排牙印?这是一个才7岁的孩子!当时,杨沛宜才读小学一年级。杨沛宜受伤害当然不能归咎于9岁的林妙可;但是至今没有主事者出来向杨沛宜道歉。
他们不用道歉,他们是为了国家。他们不应该道歉。他们如果道歉了,就等于国家向杨沛宜道歉了。国家可以向一个孩子道歉吗?如果道歉了,国家还有面子吗?所以,宁可让一个孩子受委屈,不能让国家丢面子。
当初只用杨沛宜的歌声,不让她露面,也是为了国家形象。包括奥运会音乐总监陈其钢在内,有关人士都称赞杨沛宜的歌声“动人”,还用了一个词:“温暖”。可是那么在意温暖、渴求温暖,也从7岁的杨沛宜的歌声里得到了温暖的人们,有没有想过,杨沛宜也需要温暖。你给不了温暖,也不应该给她伤心啊!
本来,不让杨沛宜伤心,有多种途径可以办到。第一种途径:干脆不使用她的歌声。不被录用是常见的事,也不是她一个人不被录用。这虽然会让小女孩不高兴,但伤害大大小于用她的声音而不让她登台并且不让外界知道她的存在。第二种方法,不录用林妙可,让杨沛宜上台演唱。同样道理,这对林妙可没有很深的伤害。但是,这都不符合“国家利益”(陈其钢语);也就是说,主事者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决定了让一个7岁女孩必须受委屈,为了“举国欢庆”,可以让一个小女孩伤心流泪。或者说,几种选择中,让一个小女孩伤心是最佳选择。
奥运会开幕式,是张艺谋们操持下的一部分“国家”。张艺谋所设计的一系列重大仪式有一个共同特点:极尽能事彰显权力的无比威严。这与烟花组成的北京上空巨大的脚印十分般配:这么巨大的脚印,只有“利维坦”——希伯来神话中的巨兽——才会有。但是,体量过于巨大的巨兽是感觉不到脚下踩到了什么的。
张艺谋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歌唱祖国》的演唱,用含糊的“那个女孩”代替杨沛宜。张艺谋所代表的“国家”,需要杨沛宜的歌声,同时又需要杨沛宜不存在。
杨沛宜温暖的歌声里的“祖国”,一定是一个温暖的祖国。心里有温暖的祖国,歌声才会那么温暖。杨沛宜心里的祖国,决不可能是张艺谋们弄出来的那个寒气逼人的“国家”。他们从杨沛宜那里得到了温暖,给杨沛宜留下了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