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劝退”冬冬,是在起跑线上制造敌人

(2016-06-14 11:44:25)
标签:

杂谈


据《扬子晚报》等媒体报道,最近、南京浦口威尼斯水城小学部分三年级的家长带着孩子,站在校门口,拒绝进教室上课,想让学校劝退班上的一名男孩冬冬(化名)。冬冬是一个典型的“熊孩子”,老是闯祸:甩自己的饭盒,竟把同学的眼睛和身体砸青;推搡同学,将同学撞伤,嘴角流血……等等。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说,从二年级开始,冬冬就经常会有一些顽劣的行为,有攻击性。但是,学校没有答应家长的要求“劝退”冬冬。学校这样做是对的。

这些家长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伤害的诉求也是合理的,但“劝退”的要求不应该得到支持。如果这所学校可以“劝退”冬冬,那么别的学校凭什么要接受冬冬呢?“劝退”的最终结果就是:学校向冬冬关上大门,冬冬被排斥在教育的大门之外——社会放弃了一个成长遭遇困难的孩子。一个没有接受过最基本的教育的孩子,没有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将来如何谋生?被社会排斥,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对社会的敌意和仇视的种子,长大后成为社会敌人的可能性极大!“劝退”,就是在制造社会的敌人。如果这个敌人制造成功,受害者就是社会成员中不确定的大多数人,可能是你,可能是我——包括主张劝退这些家长及他们的孩子。那时候,“冬冬”给人们,给整个社会带来伤害,远比现在的“冬冬”严重得多。

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没有权力劝退任何一名学生,每一名孩子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护了冬冬受教育的权利,也就是保护所有人的权利;侵犯了一个人的权利,可能导致其他人的权利被侵犯。法律的价值就在于此。

过去也有类似冬冬这样的“熊孩子”被其他家长投诉。有的学校迫于压力劝其“转学”,理由之一是学校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对付问题学生。但是,南京浦口的这所学校决定,对冬冬实行一对一陪读,除了家长,学校书记、校长、年级组长都参加陪读,随时纠正冬冬的行为,避免造成对其他孩子的伤害。这很容易引来质疑:为一个孩子动用这么多力量值得吗?帮助冬冬转变,正是教育的职责,不应该问是否值得。如果非要问值得不值得,那么答案是:非常值得。

如何教育“冬冬”这样的孩子,一直是教育的难题。浦口这所学校的做法,是一种教育探索,为解决教育难题摸索、积累经验,无论成功与否,成功多少,都是“值得”的。

用“值得不值得”的眼光看问题,其实是把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值得教育的,一类是不值得教育的。区分的标准就是这个孩子有没有问题,或者问题是否严重。这种区分太无知也太狂妄。冬冬的偏差比较明显,但明显程度不等于严重程度。隐性的,不易被察觉的问题可能更严重。芮成刚出事前,没有人会认为他是一个“问题学生”,相反,他是成功人士中的佼佼者,做他的老师是一种荣耀。但是,现在我们是否能说,在他身上消耗教育资源不值得?同样不能这样说。

对任何一个受教育者,不管他的人生成功与否,都不能用是否值得的眼光来看待,只能说:教育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教育的努力,很容易被其他反教育的因素所抵消,这不是教育力量所能控制的。教育所能做的,是尽量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起抵御反教育因素的能力,让这种力量尽可能长久地陪伴他们,走好人生路。

浦口这所学校的做法,最“值得”的地方在于,他们否定了把受教育者分成值得教育和不值得教育的错误思维。如果在校学生因为有某些弱点或问题,就可以取消其受教育的权利;那么在成人社会里,许多人都有各自的弱点和问题,是否可以取消他们做人的资格?

“劝退”的想法和做法,对社会最大的危害是:撕裂人群,人为地制造对立,制造社会的敌人。如果冬冬应该被“劝退”,冬冬的家长就有理由提出要求:对所有的学生做一次甄别,用“科学”的方法,确定哪些孩子值得教育,哪些不值得教育。显然,这既不可行,也不该实行。这和“劝退”冬冬一样荒唐。

这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受打扰,不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是从起跑线开始,就给自己的孩子制造敌人。没有比这更坑孩子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