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潇湘晨报》昨天报道说,5月7日下午,在长沙西湖公园,来自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众多高校的学生组织了一场亲吻陌生人的活动,活动的主题是“信任”,用亲吻向陌生人传递信任。但是,这场活动泡汤了。报道说活动从3月底就开始筹备了,在大学生QQ群内发布活动信息后,有近200人报名,但到了要在“线下”真正亲吻的日子,人员迟迟未到齐,活动推迟了一个多小时才开始。一些参加者觉得尴尬,没能吻起来,最终完成亲吻的也不足10 对。
亲吻陌生人,觉得尴尬就对了;活动没有成功,就对了。如果吻陌生人像吻自己的情侣或亲人,一点不觉得尴尬,这个人就不对了,不正常了。
如果不觉得尴尬,像“亲吻”、“信任”这些人们常用的好几个词语就要被玩坏了。“亲吻陌生人”,先不说对陌生人能不能做到“亲吻”,走在街上,仅仅是看到来来往往的陌生人,我们是否都觉得很亲切?如果看着都不觉得亲切,亲得下嘴吗?勉强吻下去,“亲”又在哪里呢?明明没有亲切感、亲近感,假装“亲吻”,不是把“亲”字玩坏了?
“亲吻陌生人”活动的主题是“信任”——吻一下,就有信任了?信任那么容易建立吗?或者说,亲吻那么廉价吗?“亲吻陌生人”活动中的一些细节,透露出来的,不是信任,恰恰说明信任不是吻一下就能建立的。活动允许参加者戴眼罩与人亲吻——都已经肌肤触碰了,却不能让对方看到真容,“亲”在哪里呢?说好的“信任”又在哪里呢?戴着眼罩“亲吻”,身体触碰了,心理却在抵制。抵制是合理的,“亲吻”是不自然的。互相不了解,哪来的亲近与信任?明明缺乏信任,不敢信任,活动还要冠以“信任“之类的好名头示人,把“信任”这个好词给玩坏了。当然可以说,搞活动嘛,意思一下,象征性的嘛。问题是,缺乏真实的、自然的情感基础,违背人的自然心理状态,“意思”就没有了,象征也落空了。
亲吻是人与人之间十分亲密的举动,只能发生在关系亲近,情感联系密切的人之间,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行为,它需要生理接受和心理接受乃至愉悦感的一致。把个人化的行为变成集体活动,把比较私密的行为公开化,表演化;把需要生理和心理共同参与的行为抽象化、概念化,都是一种简单粗暴,是对人的身体和情感的不尊重。这跟一些中学搞集体洗脚秀是同样的粗暴。这样做的后果,是事物的“名”与“实”分离,是人的内心与表达内心的语言分离。如果人们习惯于语言与现实的分离,其实是习惯于听假话,说假话;人们再也不在乎语言背后是否有真实的内容——情感、事实等——在支撑,只要语言本身好听、正确就行。久而久之,人和人的语言交流,仅仅是空洞的概念的交流,而不是真正的情感的交流、观点的碰撞,语言变成了空壳,交流变成了互相欺骗、说谎。报道说,“亲吻陌生人”活动到最后只有10对参加者完成了亲吻动作。可能其中几对互相看着还顺眼?可能有几对是出于“信用”,答应了的事,不能食言,就勉强吻一下。勉强,尴尬,说明还保持着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这就对了。
正常的生理、心理,然后是真实的表达,这是保障我们正常生活的底线。如果我们正常的生理、心理感受被扭曲,应该感到尴尬时我们不觉尴尬,应该欢笑时我们不觉快乐,连表达也变得虚假,就意味着正常生活的失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