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复旦投毒案给人的震惊渐渐平息下去了,没有想到,又一起更加惨烈的校园命案逼到眼前,让人不忍面对。
《中国青年报》昨天报道说,成都龙泉驿区公安分局4月15日发布一则案情通报称,3月27日23时50分,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大一学生卢海清被室友滕刚(化名)杀害。卢被刺50多刀,身首分离,事后缝合就花了1.8万元。消息传出,有人惊呼“又一个马加爵!”新浪转载该报道时,报道正文前放了当时央视报道复旦投毒案电视截屏。这起命案,凶杀手段极似马加爵案,而命案起因,则与复旦投毒案相同:室友间平时的矛盾演变为敌意,终于激化。报道说,卢滕二人原来就有矛盾。3月26日,卢海清在寝室内唱歌吵到了滕刚,两人发生争吵,被同学劝和。第二天,滕刚在外买了菜刀,于晚上十一点多把卢海清从寝室叫到一间学习室杀害。林森浩往饮水机投毒前,也一直与受害者黄洋不和,时有口角。
这类命案发生后,人们往往不解:为什么看似平常的小矛盾,会引起那么大的仇恨,要用这么极端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仅仅凭借已经披露的案情,也许不能做出很全面的结论。如果对极端行为背后的心理发生机制缺乏了解,我们也许只能一次次目瞪口呆地看着悲剧的发生。
人和人相处、共事,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解决矛盾有很多途径,比如双方沟通化解敌意;有网友说可以换个寝室,这其实是忽略法。这些可行的办法都没有采用,而采取了最不该采取的极端行为,说明当事人的全身心都被敌意所占领,成了他的全部生活的障碍,消除这个障碍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使命。为什么有的人不是这样呢?人除了情绪,还有理性,理性和情绪比较平衡、能用理性控制情绪的人,不太会走极端。有理性,就会有多种选择,在多种选择中比较对大家伤害最小的途径来解决问题。理性缺乏而任由情绪主导行为,行为对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发泄情绪,发泄情绪的后果是造成更大的问题,造成悲剧性结果。
理性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包容。包容并不是任何事情都要接受、忍受;最低限度的包容是心理上接受与自己不同或自己不喜欢的事物的存在。如果凡事自己不喜欢或与己不同的事物都看着难受,排斥心理无法克服,等于是自找不痛快。当不喜欢的或性格有冲突的人成为室友,共处的空间小而时间长,如果没有包容心,要么自己不舒服,要么敌意越积越多。复旦投毒案的报道披露,林森浩与黄洋有着明显的性格差异,林比较内向,黄比较开朗;从当时的报道看,黄洋有时还显得有些强势。性格冲突也是两人敌意积累的重要因素。一些网友在卢海清被杀的报道后留言,也提到了性格差异问题。但是,这个非常现实的、一直在困扰人也困扰社会的问题,似乎没有进入教育的视野,如何培养理性、包容心,学会与各种人相处,应该成为教育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