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报道中可以看出,“洪江区”的设立以及今天的尴尬境地,完全是当地无视民生利益,无视民意,轻率地反复调整行政区划的结果。
1997年,湖南省怀化下辖的洪江市,与黔阳县合并为新洪江市。决策者事先没有考虑,“黔阳”地名被废弃,会造成黔阳人地域文化心理的不适。后又打算用当地的“雄溪镇”命名原洪江市区域,行政级别的降低和地名废弃,引起原洪江人不满,产生了纠纷。1999年,又决定设立副县级“洪江市洪江管理区”,由洪江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进行管理。2002年,湖南省再次将“洪江市洪江管理区”升格为正县级“怀化市洪江管理区”,划归怀化市直接领导。几经折腾后,老洪江市成了“黑户”,不属于国务院确立的法定行政区。当地知情领导告诉记者,当初两地合并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怀化地区急于“地改市”,想出了洪江与黔阳合并的“点子”;二是洪江市是工业市,但是面积小、资源匮乏,而黔阳县是农业县,面积大、资源多,而“洪江加黔阳等于腾飞”。显然,决策者眼里只有“腾飞”、“发展”,可能还有提升级别;于是就罔顾民情、民意 ,拍脑袋决策,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16年来,“洪江区”地方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想招商引资,想利用当地资源开发旅游,但是人家看你连正规的政府机构都没有,担心投资没有保障,都望而却步。而当地民众遇到了什么困难,比如入学、医疗、养老等,都和国家政策相关;他们蒙受了哪些损失,外人更是无法体会。
那么,当地有没有设法改变这个局面呢?报道有所涉及,但语焉不详。在2006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在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都有人大代表提出议案,请求国务院解决洪江区体制问题。民政部两次答复大同小异:“要在条件和时机成熟时,由地方人民政府逐级上报审批。”
那么,当地政府有没有为此创造“条件”和“时机”呢?报道没有说,估计是没有采访到这方面的内容吧?16年,政府换届也好几次了,后任是否愿意为前任擦屁股呢?如果不愿意,那么,“洪江区”的“黑户口”地位还要持续多久呢?当地民众还要当多久的“二等公民”呢?如果遇到救灾等重大事件,会不会因管理体制而遇到障碍呢?老百姓的疾苦,什么时候才会成为决策的第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