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死亡有没有价值?昨天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
《新民晚报》昨天报道说,上海杨浦区一所拟建中的养老院,遭到小区内一个叫“心仪雅苑”的高层住宅业主的反对。他们挂出的标语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就是:“死人院”滚出小区!
养老院建在居民小区内,好处很多:老年人在享受社会化养老的同时不离亲情,免受远离家人的孤寂感;子女照料也比较方便。事实上京沪等地已有不少建在小区内的养老院投入使用。报道说,心仪雅苑业主反对的理由中,有几条并不存在:养老院的床位不是1200张之多,而是不到300张;按照规定,养老院不是医疗机构,不可能设太平间。用不存在的事情做理由,并养老院称为“死人院”,等于是把健在的老人都当作“死人”来看待了。这背后,是对“死亡”这件事的极度恐惧、否定、排斥;因为厌恶死亡,就连带厌恶老年人。
人走近死亡,并不是进入老龄才开始的;每一个人一出生,就朝着死亡迈进了,所谓人生,是向死而生。死亡是否就是一件百分百的坏事?它有没有正面价值呢?
死亡是可怕的,痛苦的,死亡降临之前,或长或短会有一个逐渐衰老的时期,还会伴随各种病痛,情感上要承受与亲人阴阳两隔的悲伤。死亡带来的痛苦,是社会,或者说所有人,所有后来者善待先逝者的理由;人越衰老,越接近死亡,就越是脆弱,相对年轻的强者,越应该关怀弱者。照顾衰老者,当然是一种付出,哪怕说是一种负担、麻烦都可以,但死亡不是只有负面价值;它的正面价值要大得多。如果“长生不老”的理想得以实现,人只有出生,没有退出,地球会拥挤得无法生存,土地是盖房子好呢还是种粮食好?至少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上,生存资源会极度紧缺,生存资源的争夺极有可能引发战争,而战争就是死亡,而且人们会死得比和平状态下要难看、难受得多----生和死,不是你想要就要,想不要就可以不要的。即使科技手段能够改变自然状态下的生与死的关系,只生不死,对人类都未必是一件好事。正是如此生死相依不可分割,所以尊重生,也要尊重死。死若无价值,生亦无意义。死亡,对人性之恶也有抑制和制止作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死亡不动声色地激励生命在时间限定中发出光彩。
心仪雅苑业主们打出的另一条横幅是“民族风俗理应尊重”;难道“死人院滚出小区”也是“民族风俗”?好像“慎终追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才是“民族风俗(传统)吧?《论语》所记载曾子的“慎终追远”,影响了中国人对待逝者的态度。曾子认为,尊重逝者,慎重对待生命终结这件事,追念先人,具有培育德行的作用;想来也是因为尊重逝者就是提倡尊重生命,有利于生命生长和繁衍的。这是符合生命需求和人性需求的生死伦理。这一伦理要落地,要在社会管理中得到贯彻,需要社会公平作保障,需要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合理分布和使用。因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存,对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有较大的依赖。资源本身是物质,但物质的分配是否公平事关人的尊严---生的尊严和死的尊严。
缺乏对死亡的尊重,对生也不会有真正的尊重。“死人院滚出小区”这一口号的著作权人家里不可能没有老人,他有没有想过家中老人看到这个口号时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