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泠已错读,“冷面”亦吃错

(2014-09-06 21:24:16)

     “西泠印社”被人误读为“杜即冷面”,引起了关于汉字读写的议论,进而生出一份对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担忧。但是,这些议论中,也有对“冷面”的误读;这个误读,同样印证着误读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

    “西泠”变“冷面”的故事,是网友@梦迟斋浥尘在微博里说的:我亲戚在杭州遇到的真事: 就在这个门口,见到两个大学生模样的姑娘,一个很认真地读招牌:杜-即-冷-面。另一个说,就在这家吃吧,冷面吃的凉快。

    在熟悉西泠印社的人们眼里,“西泠”二字会被错读为“冷面”,太不应该了,于是“冷面”被当作“中国人不识中国字”又一个例子。有人担心:不知是因为用了太久的简体字而淡忘了繁体字,还是因为对书法的不熟悉而认错了字,人们在面对一幅幅题字题词时读错的概率愈发有上升的趋势了。

    其实,“冷面”并非完全是不识繁体字的结果。“西泠”变“冷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书写顺序。@梦迟斋浥尘的这条微博附有图片,是西泠印社面对西湖的门口,圆洞门上方的“西泠印社”四个字,是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沙孟海所题,不是繁体字。值得注意的是,四个字的书写顺序是由右向左,只有从左向右读,才能读成“杜即冷面”。四个字当中的“西”字,笔画很工整、清楚,很容易跟“面”区别开来。“西泠”变“冷面”的原因,最大原因,应该是书写顺序。两个年轻人,很可能不知道这四个字应该从右向左读,而且,从右向左读,会遇到一个知识障碍:何为“西泠”?“西泠”就是印社所在地方的地名,“西泠桥”的命名也是如此。有记载说,在宋代以前不叫“西泠”而叫“西林”。地域性很强的知识,外地人不了解,很正常。按现在的阅读顺序来读,那就是“泠西”,也读不懂。人都有一种心理,要把新遇到的、未知的事物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从而消除、克服陌生感、无知感;“冷面”很可能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读楹联,匾额、题词等传统文化作品时,不仅需要懂繁体字,还要懂书写顺序以及更繁复的传统的表达习惯和方式。这对大部分人来说,很难做到。只有一小部分从事传统文化的专业人士及爱好者能够登堂入室。如果要普及这方面的知识,需要许多具体的工作,比如西湖景区里不少楹联是篆体字,一般人很难读懂,能否附有规范简化字的“翻译”呢?一些网友在看过这条“冷面微博”后忍俊不禁,跟帖调侃,如@吏小刀:媲美“山东情妇馆”,一段佳话啊。@隔壁小刘:倒是给他们提了个醒,可以搞个三产。@响Arnold:这是一个吃货的世界。其实,与其嘲笑“冷面”,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普及工作。

     对“杜即冷面”之类,杭州人或专业人士最好不要表现出太强烈的优越感。我们到外地去,也可能闹笑话的。日前去烟台,路过“芝罘区人民政府”,心里嘀咕起来:芝“不”区……?请教当地人,才知道“罘”读如“浮”,也是地方性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