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怀念”一个陌生人
(2013-07-26 11:46:10)一同事告诉我,他的女儿,才读小学一年级,老师布置“看图说话”作业题,是写“X爷爷,我们怀念你!”“X爷爷”是一位已故的国家前领导人。朋友说,让孩子“怀念”一个他们所不了解、不认识的人,这样的训练,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我在进入新闻行业前在中学教过语文,一直比较关注教育问题,也常常拿教育事件写新闻评论。所以同事会来跟我说这事。
同事说的一点不错。一个人要怀念一个人,至少需要几个条件:知道这个人,了解这个人;关键的,是与之有一定程度的情感交集(不一定要有面对面交流、接触)。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若无情感联系,更不要说是一个并不了解的人,如何“怀念”?一个七八岁的儿童,要跟一个在自己出生前七八年就已经逝世,而且并不认识的老人产生“怀念”这样的感情,有多少可能性?当然,教材、教师会向学生介绍伟人的生平事迹,但是,这些内容,远远超过了一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要理解尚且困难,对其产生感情,并且“怀念”之,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可能发生的、不存在的“事实”,怎么会被学校当作真实的事物,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作为写作训练的题材?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实际效果又是什么?其背后有没有值得探讨的社会性、文化性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一件事情,值得你如此郑重其事地提出来?确实,如果这只是一件孤立的、偶然的、极少发生的事情,未必值得小题大作(小题小作也许是值得的)。问题是这不是孤立的、偶发的事例。
2013年6月17日《 东方早报》报道,上海中考作文题是《今天 我想说说心里话》。有一名参加中考的女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因为这是中考,大家都不敢写心里话,真正有写心里话的人,他肯定考不好的。”不少网友表示这妹子说出了“真心话”。一位老师也对此表示了担忧:万一考生真说了厌学、反思社会乱相之类的心里话,批卷老师能给个高分么?
这一事例与前面那个例子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的关系:前者是教人说假话,后者是不能说真话;一个在前引导,一个在后“督阵”,这样两个规训(规矩与训导)形成合力,长期通行于教育、教学,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内心,用这样的内心去观察、感受客观世界,真实的世界在他们的内心会呈现为一幅怎样的图景?当他们习惯于语言和语言对象的背离和割裂,他们还是否能够自由、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情感、心理等等属于个人的事物?他们的语言表达,应该忠实于内心感受?还是宁可委屈自己的内心而遵守外部强加于他们的规则?当然,这个“强加”是以“教育”这种文明活动实现的。
还有一个事例是本人的亲身经历。2013年高考前,朋友拿来他儿子的作文,让我给看看。其中一篇是《我幸福吗》。文章采取先抑后扬的策略,先写了一些不幸福的事情(现象),然后来个转折,否定了上文,进入正面论述:我(或者我们)如何幸福。这样,文章既显得曲折,又保证了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正确。我问男孩:为什么读起来我感觉不到你是幸福的?你的“幸福”好像是假的,并不是你的真实感受;反而是你写不幸福的那部分,倒很真实,这是为什么?孩子说:老师说,作文的思想内容必须正确,否则分数会很低。我让他用同一个题目,再写一篇说真话的文章。他有点犹豫:说真话的文章会很阴暗。
于是事情就变成这样:要”正确“,就要说假话;说真话,就会“犯错误”;就是说,假是”正确“,真实即错——这是不是很多人判断事物的价值观?
孩子的答话中,更值得忧虑的问题是:他的生活中,或者他的视野中,为什么“正确”的东西都是假的,为什么真实的东西是阴暗的?难道他的内心就没有经历过、拥有过真实的阳光?是他所经历的现实生活出了问题,还是他所受的教育让他这样看世界?
作文教学,是由教师所主导的语言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教师占有主动的、支配的地位,学生则是被动的、受支配的一方;话题的选择,所表达的内容,基本是由教师控制。这种关系,跟成人社会的各种体制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想类似:有人占主动、支配的地位,另一部分人处于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这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同样体现在体制的语言活动中。这已不是什么秘密——体制性的语言活动,基本上与体制的权力关系相一致,话题及话题的倾向、语汇(关键词)都有占支配地位者所规定,受支配者的任务就是重复这些语言证明这些语言的有效——体制语言的自我证明,其实就是体制的自我证明,这是体制的语言活动的最高任务。由于体制的闭锁性,这些语言可以免受质疑、诘问。不是没有质疑,而是这些质疑无法进入体制,被隔绝在外,对体制来说,质疑就不存在了。这类语言活动体现为各种总结、汇报、论文、各种发言稿等。学生写作文给老师看,类似于下级写总结、汇报给领导看,都是受支配者写给支配者看,而文本本身就是支配的结果,文本的内容也必然体现支配关系。
体现支配性关系的文本,在中国已有数千年之久,成为政治、文化、教育等社会活动中的一个稳定性结构,社会成员的情感、心理、语言不能不受其影响,最终沉淀为全体国民共同的文化特征。“X爷爷,我们怀念你!”表明,这种文化后继有人。
前一篇:李天一自认“嫖娼”,有何玄机?
后一篇:若只撕书,尚可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