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死得值”与“活得值”

(2013-06-13 17:29:23)

    昨天有报道说,陈水总在遗书里对妻子说,他现在已经60岁了,身体有病,对不起她们,有好的人就去另嫁了吧。这是有关陈水总的报道中少有的“正面”信息;跟他纵火所造成的负面价值相比,这点正面价值过于微弱。

    此前有报道说,陈水总作案前,徘徊多时后上了一辆比较拥挤的公交车——他要拉尽可能多的人给自己垫背。这个行为背后的价值观是:被我毁灭的生命越多,我就死得越值得。陈水总活得很可怜,他没有能够追求“活得值”,悲观厌世到极点,就转而追求“死得值”了。

    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价值观,其起点是“恨”。如果陈的内心不是完全被恨所占据,他不会如此冷血。因为    “恨”,他才需要通过毁灭尽可能多的生命来平衡自己极度倾斜的心理。所谓“极度倾斜”,就是他觉得活得极其不值得,就通过追求“死得值”来平衡自己的倾斜的人生。这就是陈水总最后时刻的生命信念。这个生命信念,既毁灭他人,也毁灭了他自己。

    四十七个生命的毁灭,这个惨重的代价能不能换来这样一个认识:恨,不能创造价值,只能毁灭价值,毁灭他人的生活。陈水总认为,为他陪葬的人越多,他就越死得值。但是,被他毁灭的生命越多,他自身的个人价值就是一个巨大的“负数”。这个负数,就是“恨”所创造的价值。

    2007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枪击案,凶手赵承熙打死32 人后饮弹自尽。4月21日,该校举行哀悼,33块花岗岩悼念石代表33个死者,在操场上摆成一个半圆形,其中一块悼念石代表赵承熙。这是因为,赵承熙虽然犯下残忍的罪行,但在他生前,他的精神问题没得到关怀和适当的治疗,人们对此感到遗憾,哀悼者认为赵承熙的家人也应该得到安慰。韩国《朝鲜日报》网站23日就此发表一篇署名文章,题为《美国人将赵承熙也视为受害者慰藉家人悲痛》。这些哀悼者的行为表明,他们拒绝接受赵承熙“恨”的价值观。

    通过剥夺他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并非陈水总的个人发明。刘志军无度的贪婪,也是通过毁坏社会公平来满足自己。刘志军跟陈水总的区别是,身居铁道部长高位,他有能力追求“活得值”——374套房子,6460余万元的钱物,还有女色。享受着这一切,刘志军有没有想过:人要是能长生不老就好了——刘志军对人生的眷恋,大概是陈水总无法想像的吧?

     像刘志军这样追求“活得值”的人多了,肯定会造成其他人的“活得不值”,“活得不值”继续恶化,就会导致陈水总这样的人去追求“死得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