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写一篇“正面”的、有“建设性”的、提善意的建议的文章。这几天,中国美院毕业生作品正在展出中,南山路校区陈列馆人气很旺,多数是年轻人,也有大人带孩子来的。陈列馆三层展厅还不够陈列作品,借用了隔壁的潘天寿纪念馆。据说象山校区的展出规模更大,作品更多。
有人要问,看画展有什么用?有用的。
一是对孩子的学习有用,间接地,对提高考试成绩说不定也有用。看画,能刺激孩子的视觉,视觉信息也是思考、思维的重要材料。大脑里储存的信息多了,各种信息之间会建立起联系来,这个建立联系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信息越丰富,思维就约活跃。思维能力强了,对学习课堂知识,对解题也是有好处的。当然,你要是觉得,有看画展的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还不如到辅导班多听一节课,这都是可能的,性价比不太好算。但是,只知道捧着课本,不接触其他信息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好不到哪里去,这是有统计学依据的。
二是对孩子找对象谈恋爱有好处。找对象,首先是找眼缘,一个人跟什么样的人有眼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己的视觉经验和审美眼光。看画展,有助于积累视觉经验,提升审美眼光,找对象时,这些经验与眼光都会起作用的。当然,这也会增加找对象的难度。其中利弊,各人自己权衡、把握。
看画展时,孩子很可能会说,这些画我都看不懂。您可以这样对他说,“看不懂”,没关系,艺术作品不是让我们“懂”的,是让我们感受的。多看,就习惯了,就知道美术作品是怎么一回事了。美术作品的特性就是“看不懂”,看懂了就不是美术(艺术)了。人,在“懂”之外,即逻辑理解能力之外,培养感受能力很重要。所观察到的大部分国人感受能力都不强。一个很安静的场合,有人感受不到这里的氛围——“氛围“就是某个场所的听觉和视觉因素的总和——会肆无忌惮地大声说话,自己已经成为别人侧目的目标,他还木知木觉(“杭州方言,读作“莫知莫国”;没有感觉”之意)。
如果打算去看画,建议大人孩子都穿得朴素、低调一点,不然会和画展环境不协调。有一个很私人的观察——画展还是看人的机会——画画的人,爱看画展的人,再扩大一点,艺术爱好者——从他们的脸上,很难读到欲望。他们的表情是平静、平淡,平淡中有一种沉静和单纯;单纯的沉静,沉静的单纯。这种特质,似乎学美术的女孩子更明显,更容易与其他女孩子区别开来。当然不是说艺术家没有物欲,但是对艺术的专注、艺术创作的愉悦,能融解、平衡欲望,物欲自然不会写到脸上来。目前市场对艺术品的需求很大,艺术家挣钱比较容易,物欲相对容易得到满足。内心没有精神性的东西,物欲强烈又得不到满足,或者没有能力去满足,这是最伤人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