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会不会成为“他的故事”

(2011-12-14 07:33:10)
标签:

杂谈

                “南京”会不会成为“他的故事”

       戎国强

      

      什么叫历史?按照标准答案,历史是“过去的事实”,或是“过去事实的记载”。但是这个解释好像过于抽象,不能帮助我们对历史发生兴趣;而实际情形是,越是戏说的历史,越是被热捧。但是,一个习惯、擅长戏说自己历史的民族,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民族吗?

      不过,我们毕竟还有无法戏说的历史,至少目前不会去戏说,还不敢去戏说;比如,发生在74年前的南京大屠杀。以后的人会不会戏说?难说。

      昨天有报道说,目前,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还健在的,已不足200人。最近,幸存者中年龄最小的赵斌老人,因跌倒而大脑受损,生命垂危。这个报道似乎是在传递一种隐忧: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见证者越来越少了。可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这些幸存者都会逐渐离去的。也许,隐忧在于,这些幸存者、见证者离去后,这段历史会不会被冷落,甚至被遗忘?

      有人会说,不会的,不是有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吗?纪念馆里不是有各种历史的遗留物吗?如果没有尊重历史的习惯和情感,历史不能进入人的内心,建多少纪念馆都是徒劳的。有些重要的历史段落,连纪念馆都无法建起来。

      在读这则关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人数的报道时,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人。赵斌老人不是一段历史吗?他是幸存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不就是历史吗?那么,普通人,不像赵斌老人那样负载了一段特殊的历史的普通人,是否也有历史价值和意义呢?如果普通人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历史,历史因此而显得生机勃勃,那这是一段阳光灿烂、令后人骄傲的历史,如果普通人的人生普遍是暗淡、失败的,那这段历史也是黯淡的、失败的。

      范文澜说过,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史官文化”。历史由官方记载、打扮。历史的主角,是一代代帝王。记录历史是为了证明我朝的合法性,是证明前朝应该让位于我。于是,每一朝都是合法的,每一朝也是非法的,没有话语权的老百姓莫衷一是,今天的甲皇帝是好皇帝,明天推翻好皇帝的乙皇帝也是好皇帝。既然历史没有严肃性,叫人如何尊重历史?于是,你就不能说戏说历史不严肃,它至少比伪造的历史要严肃一点。

      如果说英语“History”是男权社会留下的痕迹——His+story,“他的故事 ”,那么 ,在中土,这个“他”,则是帝王;对老百姓来说,历史是“他”的历史,不是我的历史,与我何干。在这样一种心态下面,即使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痛史”,时间长了,“痛感”也会钝化、淡化,直至消失;“痛感”消失了,所谓“国耻”,也没有耻感了,历史也就死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类的训诫,已经不起作用了。

      昨天蒋方舟贴出了一篇博文,《纪事中国2011》,反响很大。晚上,一个朋友在电话里说,他看到后很激动,想推荐给办公室同事看,谁知他们都说,我们不管这种事情的。蒋方舟关注的就是他们的事情,他们自己却不管自己的事情。这是几千年“他的历史”的教化之功。

      尊重历史,从尊重每一个人开始;抢救历史,从抢救普通人的尊严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