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歧路

(2009-01-02 03:31:26)
标签:

底层观察

杂谈

    前,一年一聚的朋友又坐到了一起,互相问起各自的情况。朋友T说他已经办了退休,大家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快。T说,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我的时评文章,他劝我“还是写书吧,这种小文章意思不大”;他说他现在虽然退休了,但每年总要编一本书。而我,因为在报社编时评版,写点时评,一方面是职业行为,一方面也是有些话不说难受。倒没去想“意思”大不大。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就问T:为什么现在连小学一年级的小孩子也要请家教了?现在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不知道这算不算职业病。因为近来不止一次听人说起这个现象,就很想搞清楚这里面的原因。同时也因为到报社工作前,在中学里教了近十年的书,对教育方面的事情还是有关注的兴趣。T是区教育局的教研员,不问他问谁。T说:“是啊,我的孙子才读一年级,每天也要做一个多小时的家庭作业,有的题目没有家长在旁边就没法完成。我妹妹的外孙,才读小学三年级,题目不会做,打电话问我,我都做了十分钟才做出来。如果家长不会做,或者没有时间对付小伢儿,那就只好请家教了。”

    我说,那么小孩子的老师教些什么呢?小学一年级就请家教,到了高年级怎么办?高了初中、高中怎么办?现在的学生太苦了,一代一代这样下去怎么行?T无奈地笑笑,摇摇头。我说,什么时候你抽点时间,给我具体讲讲现在学校里情况,我想反映反映这方面的问题。反正你也退休了,总没有当教研室主任那么忙了。

    他又笑笑,摇摇头,好像是不屑的意思。他的笑容,让我觉得很陌生。在我的经验里,好像更习惯在某些官员脸上看到这种神情。我是当一件事情郑重提出来的,即使这对你算不上一件事情,这样一笑而过,即使是一般关系也有些失之于随便,不够礼貌,更何况对多年的朋友?多少讲一点拒绝的原因,也能给人多少留一点面子。我心里有点不高兴。

  结识朋友T已经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前,参加一个笔会,我和T被安排在同一个房间。几天会开下来,彼此就熟悉了。T是第三次参加这个一年一次的笔会,同一个地方去的几个作者自然而然成了一个圈子,我也就成了新的一员。从别的朋友那里知道,T是文革前的高中生,由于“出身”不好(父亲解放前是国民党军官),没有考大学的资格,很早就被“发配”到郊区农村,在一个生产大队的小学里当老师。后来又娶了学校里一个民办教师,农村户口的,成了一个家。在我加入这个朋友圈子前,其他人都到他家里去过。

一天下午,T要到会议住地的传达室接一个长途电话。大家都到传达室陪他接电话,神色好像都有点激动,有点紧张。当然T更是如此。

原来,T的当民办教师的妻子参加杭州一所中等师范的考试,这项考试是专为民办教师安排的,能够入读这个班级,毕业以后就转为公办教师。这就意味着捧上了梦寐以求的“铁饭碗”,农村户口可以转为城市户口,拿的是国家发的工资,各种福利是民办教师享受不到的。对一个民办教师来说,这是命运的一个转折。

电话铃响了,依稀听到里面是一个女声。只听T反复问了好几遍:“考上了?录取了?”声音是颤抖的。我们也很激动。那心情,跟“右派”改正、无罪释放一样,总之,是“翻身”了,幸运降临了。放下话筒,T的眼睛都有些湿润了。

不记得从哪一年起,笔会停了,但是,这个朋友圈子并没有散,只是聚会改在每年年底,或者是在谁的家里,或者是在外面——餐咖啡馆之类的。以前,大家聊天时说到一些令人气馁的社会问题,会涉及到T的境遇,气氛难免会压抑。当然,这种压抑感,也加深了朋友间的友谊。后来几年,T的境遇大为改观:先是被提拔到公社中心小学当校长,没几年又到教育局教研室当教研员,成为一个城区教育界的一个权威人士。评职称、分房子,自然一路顺风。他的妻子也调到了一所重点小学任教。大家都为他高兴,聚会时,压抑的气氛少了很多,或者说,大家不用为T感到不平、惋惜了。虽然也有压抑的时候,但已经不是因为座中谁的个人境遇了。

我似乎感到,本来维系我和T之间某种物质,像冰遇到了阳光,在很快融化,或者是变成了空气,想抓也抓不住。我在想,这是为什么?肯定没有个人恩怨。不然的话,他不会对我说“还是写本书吧,写时评意思不大”,他说这话确实是为我好。写时评,如果仅仅“意思不大”,还不算最坏的情形。我又想起他的笑容,他的摇头。那种居高临下的不屑——某一类官员的标志性的神情,以前在他的脸上是不会有的。以前的T,对朋友多么热情、真诚,即使你是在对另一个人说你的事情,只要他听到了,就会急切地问:“什么事?你怎么了?你再说一遍!”把你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一样。这是多么温暖啊。而现在,连他自己的孙子深受其害的事情,难道他没有关心的兴趣了?想到这里,我感到心里起了一阵寒意。

但是,再一想,这是我的不对。他是体制中人,所有的好处来自体制,当然要维护体制的体面。当年朋友们同情他的坎坷,不就希望他有今天吗?要他提供材料写这样的文章,不是为难他、毁了他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