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九”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民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健身经验总结。“散步”即走路,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对它的认识也随之充实与提高。对此,散步作为一项运动,如何更合理,更科学,才有利于健康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众所周知,散步好处颇多,这种闲适又随意的活动,运动不剧烈,运动量也是所有体育活动中最小的锻炼方式。医学研究发现散步能调节和改善大脑皮层功能,松驰神经,稳定情绪以及扩张全身小血管作用;散步又能增强胃肠道蠕动,增强消化道功能;散步时随着肺通气量的增大,又改善了呼吸系统功能;同时散步作为一种全身运动,锻炼了肌肉与骨骼,增快了全身血液循环。此外,晚饭后百步走,还有利于消除人的胆固醇在夜间合成,阻止人体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对预防肥胖、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起到有益作用。因此,散步对人有着积极的保健作用。
饭后百步走,总体来讲,现代人的生活中仍然适用。这里,散步时机的选择很有讲究。饭后百步走,适合于平时活动较少、长时间伏案工作、形体较胖或胃酸分泌过多的人;相反,饭后不要走,主要指体质较差、体弱多病,尤其是患有胃下垂等疾病的人,饭后非但不能散步,还应平卧10分钟;有科学家提出,餐后半小时左右,血液集中在胃部,可以造成其他组织缺血,像有些冠心病患者就是因为饭后冠状动脉相对供血不足,在进行较小的运动时就会发生心绞痛,称“餐后心绞痛”。因此,晚餐后运动,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应当在餐后40分钟到两个小时以后进行。
也有人提出餐前半小时散步,更能发挥它的保健作用。如前所述,饭后血液大量集中在胃部,饭后散步对形体瘦弱伴胃下垂及冠心病患者不利。此外,餐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食物就得不到充分消化。餐后立即散步,胃部在活动中快速蠕动,把没有经充分消化的食物过早地推入小肠,使食物的营养得不到充分消化与吸收。另外,冬季气温低,就餐环境室内外温差较大,进餐的时候吃得红光满面、大汗淋漓,外出散步时在瑟瑟的冷风刺激下,汗腺及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骤然收缩,容易引起风寒头痛,还加大了心脏的供血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有晨练的习惯,但是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有心管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晨练并不一定是有益的锻炼方式,也不是散步的最佳时机。因为早上八九点前是人的血压上升幅度最大的时候,此时,血小板聚集性最强、血管张力最高、最容易出现中风、心肌梗死、猝死等心血管意外的时间段,国内外的研究都显示这时心脑血管病患者发生意外的比例最大。因此,中老年及患有心血管病者晨间散步需谨慎,时间不宜过早。
在炎夏酷暑,一般而言,散步宜选择在早上或晚上,以防中暑。
掌握健康的散步方法也很重要,随意走走停停地溜达,不能算科学的散步。运动量过小,达不到有氧代谢,就起不到运动的效果,就如同做轻松的家务不能算做锻炼一样。健康的老年人,可按“3、5、7”原则散步,就是每天走3000米,30分钟内完成,一周走5次,心率控制在(170-年龄)/每分钟内。比如一位65岁的老人,用170减去65,那他散步的心率应保持在每分钟105次为宜。或许,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不可能去留意自已的心率,那么请记住散步时达到微微出汗,呼吸顺畅,就达到了锻炼效果。
对于老年人散步,不同类型的老年人,体质不同,原来所患有的慢性疾病也不同,因此,散步的姿势与速度也有所不同。由于每个人的心肺功能不一样,所以散步时要量力而行。根据各自身体的承受能力,加快或减慢行走速度。一旦出现胸闷、心慌、头晕等情况,就应该停下来歇一歇。
愿大家学会科学的散步,健康长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