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民间偏方不仅是医学问题

标签:
杂谈 |
http://img38.ddimg.cn/59/26/9221018-1_e.jpg
叶传龙
倪海清是浙江一名江湖郎中,出身农民没有行医资格。十多年前偶然获得了别人的祖传秘方,研制出了一种治疗晚期癌症的中草药秘方,救治了数百名晚期癌症病人。目前为止,官方也无法证明其无效。4月8日,倪海清因生产、销售假药罪一审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5月21日《中国经济周刊》)
民间偏方,顾名思义是指未经有关部门同意上市出售,或不是正统的药方,其来源不为人知,也不见历代的药学典籍记载,只是在民间流传。民间有“偏方气死名医”之说,说明偏方还是有其药用价值的。倪海清向癌症患者所提供的,就属于这一种。
“病急乱投医”,对于被医院拒绝收治的癌症晚期病人,在自愿服用倪海清的偏方之后,竟能“起死回生”,而倪海清自己在患了癌症之后,也是服用自制的草药,说明当事人并无危害他人和社会的故意,他自制的药品连官方也不能证明其无效,称其为假药不过是因为未获批准,报道将他称作“江湖郎中”并不贴切,我们知道,江湖郎中只顾骗钱而无心治病,倪海清却治好了数百名晚期癌症患者的病,延长了他们的生命,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如果站在倪海清的角度,甚至觉得该用“救死扶伤”之类誉美之辞来粉饰自己了。
然而,由于倪海清没有行医资格,而且在出售自制的抗肿瘤药物过程中,嫌疑牟取暴利。因此,依据药品生产和销售的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也是应当的。至于究竟该入罪还是处罚,则要视其情节轻重,对社会危害大小,还要考虑他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如救治了数百名患者,还有不少患者仍在等药“救命”这些因素综合考量,在法律与民意间做好平衡博弈,给予减免或免于刑事处罚,以体现法律的以人为本、宽严相济。如今,判上10年徒刑,量刑显然过重。
笔者并非有意偏袒未获批准制售假药,而是觉得民间偏方已为正常就医发挥着拾遗补缺的作用。宽容民间偏方,给民间偏方些许存身之地,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法律和社会问题。允许民间偏方在小范围内存在,而不是一棍子打死,远比“相信科学、等待司法判决”空洞安慰管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