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跳楼者”与“抢凳子游戏”

标签:
杂谈 |
2日晚,山东郓城实验中学高二学生侯善昱从教学楼上跳下,当场身亡。据了解,该学生跳楼是因为没人愿意与他同坐,有同学称,“他没有一个朋友”。事发之后,侯善昱家人认为孩子出事和班主任有关,学校表示,会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12月5日《齐鲁晚报》)
期中考试中,侯善昱数学成绩还是年级第一,按照惯常评价标准,应当算是一名“好学生”了。这名“好学生”可能专注于学习,而忽略了“处同学”。现实中还有一种情形,即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受到同学的妒忌、排挤和打击。但是,“没有一个朋友”不免过于武断,也让人闻之心悸,一直宣传同学之间应当友爱相处的校园,如何成了陌路江湖?
学生以学习为主,固然不需要将其培养成八面玲珑的社交家。但在侯善昱身上,明显存在着性格缺陷。没有人愿意与自己同坐,不过像在玩“抢凳子游戏”中又败北一次,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他却积郁于胸无法排遣,进而选择了极端方式,希图纵身一跳解千愁,却给家人、老师和社会带来了难解的痛。
痛定思痛。在这起事件中,让班干部选人排座位是最直接的导火索。不知是谁发明了这种排座位方法,它与之前投票让“调皮”学生退学如出一辙。当在排座位中落选之后,侯善昱便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觉得人格尊严受到了伤害。于是,气而烧掉证书。可惜的是,这一危险信号,并没有被同学和老师读懂。此时的老师便成为最后一道防火墙,如果老师适时介入引导,及时帮助安排座位,或可避免悲剧的发生。在班主任老师与侯善昱谈话之后,他竟然决绝地选择了跳楼,谈话中老师是否对学生有进一步伤害,需等警方调查后才能得知,从中可见教育的苍白与乏力,老师与学校的责任并不可豁免。
侯善昱跳楼成为一起教育悲剧,凸显出磨难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学生“抗打击能力”过弱。目前,家庭中很少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磨难教育,学校则重知识传授,轻心理教育,忽视性格培养,中小学开设的心理教育课、配备心理教师也大都是为了应景。侯善昱之死再次警醒人们,必须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即使在“抢凳子游戏”中失败,也不至于整个人生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