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京老夏
北京老夏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525,840
  • 关注人气:47,7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拍】江西 · 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2012-05-15 21:18:01)
标签:

原创摄影

2012年

北京老夏

图片博客

江西

南昌

青云谱

旅游



       拍摄地点:江西·南昌    设备:Canon 1Ds3   摄影:北京老夏   背景音乐《阳春白雪》(琵琶曲)

【实拍】江西 <wbr>· <wbr>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图1】

 

    【八大山人纪念馆】位于南昌南郊十五华里处的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青云谱是一座极具江南特色的园林。园内,数百年的古樟树、苦楮树、罗汉松青叶苍干,繁荫广被,覆护着青砖灰瓦白墙红柱的殿宇,显得格外静谧。密叶筛过的天光洒在小径上,明暗闪烁,野趣横生。一弯荷池清澈明净,倒映着笼笼修竹,鱼儿嬉戏,花影摇曳。园外清溪蜿蜒,溪畔农田阡陌纵横,农舍炊烟袅袅,恰似人间仙境。

    青云谱前身是一座道院,相传早在2500余年前,周灵王之子即在此开基炼丹。西汉为“梅仙祠”;东晋始有道教净明派,建“太极观”。唐为“太乙观”,宋为“天宁观”,至清初定为“青云谱”。遗址现存大门、二门石建筑,大门石额刻有“青云谱”三个大字,二门前后额分别刻“净明真境”、“众玄少之门”字样。道院以“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一气贯通的三个院落为主体,衔连左右“三官殿”、“斗姥阁”、“圆峤”,更有两庑内室“黍居”、“鹤巢”簇拥着。300余年间,道院几经兴废,解放初已是庭院荒芜,残破不堪了。后经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葺,于1959年成立了国内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八大山人纪念馆。

    八大山人纪念馆是一纪念性博物馆,集收藏、陈列、研究、宣传为一体,藏品丰富。原殿堂辟为展厅,有系统地陈列八大山人书画作品及生平史料,并经常展示当今画坛高手佳作。园林中,森森翠竹掩映着以石刻方式展现的八大山人艺术精品的书画碑廊。人们置身于这古色古香、曲径幽幽、别具逸趣的环境中怎不心旷神怡!八大山人纪念馆具有丰富的藏品,馆内现设有书画展厅十座,陈列八大山人生平史料及其珍品八十余件,其中代表作有:“墨荷图”、“鸟石阁”、“松鹤阁”“柘木立鹰图”、“寿鹿图”以及牛石慧的代表作品“猫”、“鸡”等。

    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生于明天启六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626——1705年),享年八十岁。他姓朱名耷,僧名个山、传启,别号八大山,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之后,八大山人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为僧为道,有时还装疯作哑,不和人来往,也不和人说话。他的名字很多,“八大山人”四字连写起来,有时像“哭之”,有时像“笑之”,分别表达了他写字时的心境。八大山人从不为清廷的权贵画一花一石,而农民贫士却容易得到他的作品。康熙十七年(1678年)胡亦堂任临川县令,曾笼络他为清廷效劳,他竟假装疯癫,撕毁僧服。后还俗,自筑陋室“寤歌草堂”于南昌城效,孤寂贫寒地度过了晚年。

    八大山人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建树。他以水墨写意画著称,尤擅长花鸟画。其画面构图缜密、意境空阔;其笔墨清脱纯净、淋漓酣畅;取物造形旨在意象,笔简意赅,形神兼备,体现出其孤傲落寞清空出世的思想情感。其书法善用淡墨秃笔,犹尽流畅,含蓄内敛,圆浑醇厚,亦工篆刻。其诗文多为幽涩古雅。三百年来他饮誉画坛,清代“扬州八怪”,吴昌硕,近代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

    来八大山人纪念馆参观十分方便,有多条公交线和旅游线直达纪念馆,持有效证件换取门票,免费参观。

    (本组图片均使用CBLLENS自定义色彩白平衡)

 

【实拍】江西 <wbr>· <wbr>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图2】江南特色的园林

【实拍】江西 <wbr>· <wbr>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图3】

【实拍】江西 <wbr>· <wbr>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图4】八大山人生平及艺术介绍

【实拍】江西 <wbr>· <wbr>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图5】八大山人画像

【实拍】江西 <wbr>· <wbr>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图6】清·黄安平《个山小像》

【实拍】江西 <wbr>· <wbr>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图7】《剃发令》

【实拍】江西 <wbr>· <wbr>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图8】

【实拍】江西 <wbr>· <wbr>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图9】

【实拍】江西 <wbr>· <wbr>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图10】

【实拍】江西 <wbr>· <wbr>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图11】

【实拍】江西 <wbr>· <wbr>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图12】

【实拍】江西 <wbr>· <wbr>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图13】

【实拍】江西 <wbr>· <wbr>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图14】“八大山人”四字连写起来,有时像“哭之”,有时像“笑之”,分别表达了朱耷写字时的心境。

【实拍】江西 <wbr>· <wbr>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图15】清·朱耷《双鹰图》

【实拍】江西 <wbr>· <wbr>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图16】清·朱耷《墨荷图》

【实拍】江西 <wbr>· <wbr>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图17】清·朱耷《孤松图》

【实拍】江西 <wbr>· <wbr>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图18】清·朱耷《山水图》

【实拍】江西 <wbr>· <wbr>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图19】清·郑板桥《墨竹图》

【实拍】江西 <wbr>· <wbr>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组图20张)

【图20】清·石涛《山水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