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紫菜,是在海中互生藻类的统称。紫菜属海产红藻。叶状体由包埋于薄层胶质中的一层细胞组成,深褐、红色或紫色。
早在1400多年前,中国北魏《齐民要术》中就已提到“吴都海边诸山,悉生紫菜”,以及紫菜的食用方法等。唐代孟诜《食疗本草》则有紫菜“生南海中,正青色,附石,取而干之则紫色”的记载。至北宋年间紫菜已成为进贡的珍贵食品。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不但描述了紫菜的形态和采集方法,还指出紫菜主治“热气烦塞咽喉”,“凡瘿结积块之疾,宜常食紫菜”。养殖历史很悠久。日本渔民可能在17世纪上半叶已用竹枝和树枝采集自然苗,并进而用竹帘和天然纤维水平网帘进行养殖。长期以来紫菜苗只能依赖天然生长,来源有限,故养殖活动的规模不大。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海岛乡的马刺岛、尼姑屿,长春镇的草屿等岛礁均有野生紫菜,元代时期,霞浦县的农民就对礁石上的紫菜加以管理,就有在海岛礁岸上泼洒生石灰增产紫菜的历史。1957年,在霞浦县三沙镇三澳附近海区开展生产性养殖。1966年,县养殖场育苗室进行野生紫菜(坛紫菜)丝状体人工培育和壳孢子试验成功。1967年县养殖场增设紫菜生产专业队,应用自育紫菜苗,部分实行滩涂沉浮筏架养殖,获得成功,并加大养殖示范推广力度。1978年,紫菜人工育苗走上轨道,养殖规模迅速扩大。80年代,开始推广先用沉浮筏架在滩涂暂养后,再按筏式养殖技术移到浅海养殖的方式,提高了紫菜的单产。1990年,全县有国营、民营紫菜育苗室22个,培育紫菜苗达201万粒贝壳。经过50多年的不断发展壮大、技术革新和苗种选育培养,霞浦紫菜已经形成了独有的品质特色。目前,全县紫菜养殖面积52000亩,产量1万吨,养殖户5000多户,紫菜加工企业76家,年创产值2亿元以上,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紫菜生产地,紫菜业已经形成极具特色的地方产业。
现在正是紫菜收获的季节,每天清晨涨潮之前,收紫菜的船只集聚在岸边等待海水上升后起航,满载而归的小船装满了黑黝黝的紫菜,码头上人们笑逐颜开吐露着丰收的喜悦。
(本组图片均使用CBLLENS自定义色彩平衡)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图27】
【图28】
【图29】又要起航
【图30】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