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积三的博客《画茶花女的“酒仙”》

(2021-10-08 20:05:47)
标签:

曹积三散文

曹积三的博客《画茶花女的“酒仙”》
画茶花女的“酒仙”

 

我颇喜爱张守义先生的装帧艺术。

展读由他装帧的书籍,透着一股隽雅清秀之气;特别是为外国文学巨擘的名著所设计的装帧,散发着诱人的异国情调;那插图,更是笔墨含情,简约传神,令人扼腕,叹为观止。

我正是带着仰慕之情去拜访张先生的。

那是1990年冬天的一个午后,好不容易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职工宿舍。当我登上六楼,叩开张先生的家门, 令我吃惊不小!

迎接我这个不速之客的是一张精瘦的脸,实在太瘦了,那是一副无法再瘦的脸庞,想不到张守义先生竟会如此之瘦俏!

然而,那一双透着热情和睿智光芒的眼睛,令我至今难忘。

在他的画室兼会客室坐下后,先生热语暖人,我俩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他随手拿出两瓶啤酒,倒了一杯递到我的面前,又给自己倒了一杯。

他笑吟吟地举起杯子,道:“积三,来!”

我本不胜酒力,平时滴酒不沾,可怎好辜负他的一片盛情?

我呷了一口,而他的杯子霎那见底。杯酒下肚,他拿过酒瓶,小心翼翼地揭下了瓶肚上的商标,在上面写下“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于舍间与积三先生雅会”。

随后,又从抽屉里拿出厚厚的一叠啤酒商标, 让我观瞧。

那上面记录着他与一位位作家和编辑会面的时间地点和名字。看罢,他欣喜地将刚刚揭下来的商标,也放到了那一摞商标之中。

看着他把那些啤酒商标又收藏到抽屉里,我的心头顿时升起一股暖意,感受到这位装帧大师对朋友和友情的珍爱。

原来这是先生的一种习惯。凡有新朋见面,他便会如此这般,以酒瓶上的商标作为纪念。

后来知道,凡出席会议或与朋友雅集,张先生也总是用这种方法记下与新朋友的谋面。偶尔遇到瓶子上的商标揭不下来,他竟会执意把那瓶子带回家来,再慢慢地揭下商标……

熟稔之后,令我很是吃惊,平日里张先生不喝水,只喝啤酒,以酒当水。一日三餐,很少吃主食、蔬菜和鱼肉,主要以啤酒养生。天天如是,岁岁如此。

他是啤酒滋润的一位天才,无怪乎朋友们称其为“酒仙”。

我曾一度暗暗地为先生庆幸,以为“啤酒是液体面包”, 这种生活习惯,与他的健康无碍。后来得悉,啤酒除了热量,并无更多的营养,这就不能不让人想到他精瘦的原因;不能不让人担心他的身体!可是,啤酒已经成为他生活和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如何能离得了啤酒呢?

“丹青为命酒为魂!”

这是大师堂而皇之打出的人生旗帜!

朋友们只能望而叹息,又奈他何?

大师除了喜啤酒,尚有一雅好,喜石。

他之爱石,与众不同,既非搜罗美石、秀玉;也非为镇宅,逞奇。

他,所觅之石,均与装帧创作有关。

他求之石,有两类。

一类,是他曾装帧过的外域作家的家乡石,或其作品内容涉及到的地方石。先生告诉我,他曾多方寻觅托尔斯泰、高尔基、歌德、雨果、泰戈尔、马雅可夫斯基、卓别林、塞万提斯、托斯妥耶夫斯基、大、小仲马……的故园石;出国访问,巴黎圣母院、奥斯维辛集中营、柏林墙……成为他必去的探访之地,在那些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总要想方设法寻觅到一粒石子或一片石皮,装入行囊,带回家中,予以珍藏。

另一类,是他曾为其书籍作过装帧或插图的国内作家的家乡石或宅石。无论是誉满文坛的大家,抑或未名的青瓜蛋儿,他都孜孜以求。

他多次虔诚地向文坛翘首严文井索石。

一日,严翁终于托人送来了一个纸包,他打开一瞧,嘿!竟是一颗牙齿。

严翁在纸笺中写道,这,虽然不是我家乡的土生之石,却是我的身生之石,更有意义也!

张先生读罢,连呼:“妙!妙!妙!”急忙收好, 如获至宝。

张先生心心念念地极想获得一枚老舍先生亲赠的家乡石,无奈先生驾鹤西行,使他抱憾不迭。

那天,终于有了机会。老舍夫人胡滐清先生慨然应允他在庭院里,可取一方铺地的石砖。

他将那石砖,小心翼翼地用纸包裹好,恨不能立马带回家中,珍藏起来。

可是,到了存车棚,那车锁象是着了魔法似地就是打不开。他环顾四周,找不到任何可以敲锁的家什,兀地看见了那块包裹好的石砖,无奈之下,他只好用它来轻轻地敲锁……

这些举动,竟被暗中的看车人盯得清清楚楚。

碰巧那天,他腋下还夹着一只揭不下商标的啤酒瓶。

从他那不修边幅的衣着行头,到他腋下的酒瓶,再加之他用砖砸锁的举动,看车人认定他是“三只手”,便叫来了警察……

直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有关部门派来了人,这场“冤案”才得以昭雪。

每每谈及这桩“乌龙”案,张先生总是慢条斯理地说:“都是我急着回家,要不能敲锁吗?

接着,便连连慨叹:“那方石砖,听过老舍先生的笑声,映过老舍先生的身影,印着老舍先生的脚印,将他入柜收藏,受点儿误会,——值,值啊!”

我一直没有向张先生请教,他为什么那么痴迷于索石?但我隐约觉得,那依然是他对于装帧过的书、合作过作家的一种情结,那是一种深沉痴爱的情结。而这种情结,缘于张先生对于他所从事的装帧艺术的痴迷与真爱!

我和夫人桂生有幸受到张先生的抬爱,他曾为我们的五本书装帧,除了画封面,有的,还画了插图和尾花。

先生为《中国影人诗选》设计的封面,典雅、端庄,意象隽永,令人爱不释手。他选用乳白色的丝绢铺就封面,上面烫印着3条细细的弧形金线,象征着影人的镜头和春天的彩虹。护封通体洁白,右落诗坛泰斗艾青的题签,中间的上半部分,是用鹅黄、水蓝、卉紫画就的3条飘逸的弧线,诗意盎然,教人浮想联翩……

然而,仅仅这三条弧线,其粗细、其间距、其弧度、其颜色、其排列,他苦心孤诣,再三琢磨,一再比对,才落笔成形。

他为我们的电影人物散文集绘制了数十幅影人的头像,如陈强、张艺谋、刘晓庆、雷振邦、潘虹、苏里、庞学勤、张笑天、王家乙、颜彼德、杨在葆、达奇等等,一幅幅画得都是那样的生动传神,栩栩如生。

他特别擅于留白,在残缺中,凸现人物的特征,看起来,画面上,不是缺鼻子,就是少眼睛,可一琢磨,特点就强调出来了。

有时,他会在画面上,留下一个小点痕,看似无意,确是着意的。

我问:“这是为什么?”

大师笑而不答。

我理会这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处。

小小点痕,带来意想不到的笔墨气息,这也许就是大师与非大师的区别吧。

为了掌握每个人物的特点,画出各自的风采,张守义先生要我尽量多的找来画主不同角度、不同表情的照片和有关他们的文字资料,一一悉心研读。他对于创作,真可谓殚心竭智,倾心倾情。

按常理,他这样的大师,那画,用的一定是相当好的纸张,起码是正常的白白净净的画纸。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用的画材,十分随意,信手拈来,可以是早年的挂历,也可以是看过的广告,翻过来便可。

他画人物,并非一气而就,而是,画罢,左看,右瞧,端详再三。不如意的线条,就撕下一片纸屑,沾上;再琢磨,再端详,将那仍不如意处,再沾上一片纸屑……那画面,简直就是百衲衣。印出来之后,却漂亮得很。

我不曾想到,先生对表演情有独钟。

他告诉我,自己常常从演员的表演中,获得创作的灵感,而他自己也常常闭门对着镜子,自演自画。

他颇为得意地说:“在创作法西斯集中营里囚徒的插图时,我就是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一丝不挂,躺在椅子上,左倾右卧,东倒西歪,对着镜子当模特,边演边画的。”

一天,我抱着一箱新牌子的啤酒去看望先生。

他见了十分高兴,便从厨房端出香肠、花生米和酱牛肉,要我陪他喝两听。

纵着酒兴,他神秘地问我:“你看我长得像谁?”

没等我回答,他道:“像鲁迅啊!”

我急忙应诺:“还真有几分像!”

他又道:“鲁迅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人,他是新文化的旗手,也是书籍装帧的开山泰斗!他从1909年为《域外小说集》设计封面开始,直到1937年为《且介亭杂文》一书设计封面,装帧设计的书籍有三十多部哇!”

他“哎呀”了一声,不住地慨叹着:“鲁迅先生的装帧设计,拙朴至美,那才是时代感与名族性结合的典范。有的装帧,还采用了汉魏六朝的画像,民族味太浓了,那是经典的东西,够我们学一辈子啦!”

他突然放低了声音,望着我:“我一直有个愿望。”

那眼神里充满渴望:“演鲁迅。”

又道:“你见到张艺谋给我捎个话儿,他若拍鲁迅,我愿去一试,而且,不要片酬!”

我为他对鲁迅先生的挚爱感动了。

聊起表演,张先生谈兴难尽。说道,演员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空间,全方位地展示角色,而画家的一幅插图,只能表现一个凝固的瞬间。这就要求画家必须对作品有深刻的感受和准确的理解。

他以为,这种功力的获得,来源于学养和对生活的积累;来源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假恶丑的憎恶;来源于一个情字。

在与先生的交往中,我得知,每每为经典作品插图,他都会变做一条“书虫” 忘情地“钻”进书本之中,反复地去咀嚼其中的内容。

在为小仲马的《茶花女》插图时,他不仅仔细地阅读了全书,而且反复地吟诵过重点段落,终于使那个有着不幸遭际,美貌如花的玛格丽特,走进了他的心庭;让那段撕心裂肺的独白不停地击荡着他的耳鼓——

“我们这些人已经心不由己,我们不再是人,而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毁灭别人又毁灭了自己以后,像一条狗似的死去。”

张守义的心在战栗着,他的眼角闪动着泪光,他的笔端涌动着对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

于是,一帧带有灵魂的形象跃然纸上了;一幅动人心魄的茶花女的插图诞生了!

然而,人们也许并不晓得,我们的装帧大师为画茶花女,还曾反复欣赏舒伯特为颂扬圣母玛丽亚之非凡所谱写的《圣母颂》,为的是让那圣曲不断地撞击着心弦,让灵感的激情沉浸在神圣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