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积三的博客《白杨的书房》

标签:
曹积三散文杂谈 |
白杨大姐是位洋溢着书卷气的艺术大伽,与书缠绵着不少的故事。
鼎鼎大名的杨沫是其胞姐,她的《青春之歌》乃红色经典的励志之作,曾影响了几代人。
白杨大姐告诉我,这部小说与她还有一段不浅的因缘。
那是“九一八”事变后的冬天,她刚刚出道,在影片《故宫新怨》中跑龙套,饰演女主角的刘莉影,是位热情爽朗的东北大姐。农历除夕,她邀请白杨到她的宿舍吃饺子过年,白杨叫上了姐姐同去。在那儿,她们邂逅从哈尔滨逃亡来京的几位学生。大家边吃着饺子,边同仇敌忾声讨日寇的罪行。
有位姓陆的大哥,亲切地与白杨聊起话来。
他身材魁伟,英英爽爽,说话很讨人喜欢,谈到时局,谈到救亡,他慷慨陈词坚信中国不会亡,说得大家热血沸腾。
杨沫与他相识后,有了来往,其学识、见地和为人,令她久久不能忘怀。二十年后,他便成了《青春之歌》中的卢嘉川,而刘莉影则成了白丽萍的原型。
白杨大姐童年悲苦,少年从艺。那年月,女孩子当演员如同在黑海洋里行船,随时都会遭遇不测,随时都会沉沦。十七岁时,白杨因主演《十字街头》成名后,便有人在她身上打起邪恶的主意,企图将她变成任人摆布的拍摄庸俗影片的摇钱树;国民党特务头子陈国夫操笔反动剧本《大德》,要其领衔。多亏地下党阳翰笙先生等人的及时呵护,才使她勇敢地不为所诱,坚定地去拍有意义的影片,投身到左翼营垒;也正是在阳翰笙先生的指点下,让白杨与书结下良缘。从那时起,她开始有目的的去读中外小说名著,去读艺术之书、去读政治之书和哲学之书,启迪才智,修养心性,逐渐成为习惯,受用一生。
为此,白杨大姐曾深情赋诗感恩阳翰笙先生,诗云:
睿智谦和情挚厚 ,
艺苑芬芳,朵朵香衣袖。
亮节高风才八斗,
文坛卓越一旗手。
坦荡真诚又善诱,
我幸识荆,影路光明走。
翰墨笙歌功,
名垂青史人长久。
但见书房的墙上,挂着画家黄永玉先生赠与白杨大姐的《红荷图》。画中的荷花,斑红灿烂,凌波浩然,栩栩如生,秀气可闻。
大姐指着画说:“这幅画,是我看着黄永玉一笔一笔地描成的。那天,刘海粟和夏伊乔夫妇也在场。”
她“哎呀”了一声,慨叹道,“黄永玉作画时,似乎早已忘却了嘴上衔着的大烟斗,笔走如神,他根本不是在用笔画,而是用心在画,他的全部心性都通过笔端倾泻出来了!”
她由画,转而说到演戏:“其实,作画与演戏是一样的。每每接下角色,必须去捕捉人物,从语言到动作,从眼神到形体,都要捕捉得清清楚楚。这样,到了镜头前,你才能生动、准确,并富有诗情地表现出来。就像画家手中的笔,笔笔传神,笔笔都显出灵气一样。”
随之,她微微一笑,讲起她扮《祝福》祥林嫂时所做的案头工作。为能准确地捕捉到角色的灵魂和那一颦一笑,真是寝食难安。常常深夜起床,披衣读书,不仅去熟悉鲁迅笔下的单四嫂子、旁姑、顺姑、闰土……还要苦心琢磨叶圣陶的《阿风》《一生》;夏衍的《包身工》;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所描写的人物。在那段日子里,作家们的书,引领她走进祥林嫂生活的岁月,对于理解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起了莫大的作用。
大姐甚为感慨地说:“对于称职的演员来说,即便是你将剧本熟烂于心,也是远远不够的,正如石挥所说,
‘剧本上印的一行行字,固然很重要,但行与行之间的空白,才是我们演员创作最重要的地方。’
《祝福》这部戏,由于白杨大姐的案头工作做得相当之好,终于如愿以偿,把鲁迅笔下那个被旧社会吞噬的悲惨灵魂——祥林嫂,演绎得生动而逼真,成为白杨大姐塑造的不朽的经典艺术形象。该片荣膺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被国际影坛所称赞。
白杨大姐影坛生涯的两部大轴戏是《金玉姬》和《冬梅》,它们都是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对于前者表现的东北抗联斗争,后者描写的中央苏区红军生活,她都十分陌生。但她把抗联游击队长金玉姬、红军指导员李冬梅两个人物塑造得血肉丰满,真实感人。许多人都将其归功于白杨大姐的悟性和炉火纯青的表演功夫。
她却笑道:“哪有凭空而来的悟性和功夫!”
大姐告诉我,能塑造好这两个历史人物,得益于两种书。
一种是无字的书,那就是生活。
长影导演王家乙为使她能了解当年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斗争,请来了誉为“不死鸟”的抗联英雄与她相识。老英雄讲起亲历的岁月,声声悲怆句句血,她说在一次与鬼子的惨烈鏖战中,小分队其他的战友们都喋血山谷,壮烈牺牲,她因重伤,埋于深雪而侥幸活命。乌鸦将其当作死尸来啄食,她智捕乌鸦充饥。扒着没身的积雪,九死一生才辗转找到抗联营地。杨靖宇、李兆麟等英雄的事迹更是令白杨大姐深受震撼。为能感受当年红军的艰苦岁月,她远赴江西瑞金老区访问革命老表,老红军战士,了解当年浴血的斗争生活;陈毅元帅亲自为她讲述了红军的感人故事……
与此同时,大姐阅读了有关的传记和小说,这些有字的书和那些无字的书一起,让她走进了历史,走近了戏中的人物,得以曲终奏雅。
回首拍摄往事,白杨大姐感慨系之:“没有像杨靖宇、李兆麟和“不死鸟”这样英雄的感染和启发,就不会有我在银幕上的金玉姬和李冬梅的形象。“
白杨大姐不仅是影界的明星,亦是剧坛的翘楚。 抗战时期,她抛弃了在上海优裕的明星生活,来到重庆,以话剧为武器,动员民众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与当时的红伶舒绣文、张瑞芳、秦怡一起被誉为“四大名旦”。她演出了《重庆二十四小时》等数十部话剧,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灵动的艺术形象,无论是《屈原》之南后郑袖、《天国春秋》之傅善祥、《万世师表》之方尔嫖;还是《日出》之陈白露、《雷雨》之四凤、《家》之瑞珏;《法西斯细菌》之静子;以及《日光杯》中的郁丽丽、《结婚进行曲》中的黄瑛、《复活》中的马丝洛娃,等等,都被观众“啧啧”叫好,称她:“就连背影都是戏。
周恩来多次观看《天国春秋》,称赞她将傅善祥的热情、泼辣、自负、多疑,刻画得活灵活现。夏衍在赠给她的《法西斯细菌》剧本上写道:“你光辉的演技给我留下愉悦的回忆”。郭沫若对她扮演的南后,更是称赞有加,竟喜不自持,挥毫赋诗,诗云:
白杨大姐忆起重庆舞台上的这段时光,颇有感触,说道:“那时,相当的忙,一面演戏,一面读书,真是读了不少的书,中国的,外国的;现实的,历史的。读书令人快慰,令人遐想和玄思,也会令人顿悟。如果没有那些书的帮助,演好舞台上的人物简直难以想象。没有书的借鉴,塑造的那些戏中人物就会贫血,就会少了许多的意蕴。”她深有体会地说:“书,是灯盏,照亮你看不到的地方:书,是翅膀,带着灵感神奇地飞翔。”
在白杨大姐的书房里,呷着香茶,嚼着干果,边听她聊着读书、演戏的往事,惬意中,心生许多感悟,受益良多。
当我的目光,不经意间触碰到书柜里那帧周恩来总理的照片时,大姐的眼睛一亮,兴致勃勃地说:“积三,你知道吗,周总理和陈毅元帅都来过我的书房作过客……”
那是一九六一年七月,周恩来总理陪同朝鲜金日成主席到上海访问,那天,特意抽空和陈毅元帅来到白杨家作客。在书房里,他们同白杨、赵丹等上海影界的艺术家们亲切会面,倾心畅谈。从上午十点,直谈到下午两点过后,话题一个接着一个,从演员的基本功,到深入生活;从如何塑造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到总结创作经验……领袖和艺术家们相谈甚欢。
周总理和陈毅元帅对白杨家颇多的藏书很感兴趣,陈毅元帅拉开书柜的门,颇有性味地观瞧着,还不时地抽出一本,翻阅起来……
周总理望着书柜里那一排排的书,特别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他意味深长地说,演员要修身养性,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博览群书。如果不读书,不深入生活,又缺乏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那就难以塑造出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象。
周总理的话令在座的艺术家们十分赞同,人们纷纷颔首。
不知是谁说出了大家的共同的愿望:“总理,你给我们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