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积三原创作品网:《神秘泸溪河》
标签:
曹积三山水散文 |
http://s11/mw690/4503053agx6C6OC1SE727&690
真巧,车,刚到上清宫的泸溪河边,油便告罄,只好抛锚,就此下车。
只见碧幽幽的泸溪河在眼前缓缓地流淌着……
河中,扎着草裙的渔夫,用两头翘的六叶竹排驮着鱼鹰在捕鱼……
撑木排的艄公热情地招呼着客人。
是漂流,还是先吃午饭?。
思忖的当儿,一股很诱人的奇特香味,随风飘来。
盼顾四围,路旁,摆着一筐筐的栗子。走过去一瞧,那栗子,十分的硕大,圆滚滚的,油光锃亮。而且,每一颗栗果,都被划了一道口子,露出嫩黄嫩黄的栗肉。香气,便是由此而生。
买了一尝,呀,很有咬劲儿的腼,淳淳的香,那香里还透着一股鲜鲜的甜,堪称美味!
司机朋友说,板栗,是龙虎山的特产。
他一扬手,道:“这儿的板栗炒童鸡很有名,干脆,咱们先打牙祭,再去漂流。”
进了码头边上的一家餐馆,点了“天师栗子炒童鸡”,还有“天师八卦菜”、“泸溪鱼豆腐”,和一份“什锦缎饺”。
大口朵颐,味道端地不错,鲜、香,醇美,令人回味不绝。
这其中的菜品,有的名冠“天师”,自然是为了纪念龙虎山道教的开山鼻祖张道陵,让你领悟沧桑的悠远和历史的厚重。但这菜的美味,怕是与张天师无大干系。个中原因,与就地取材,自然天成,加之掌勺师傅的技艺不凡,才有渊源。
尝过美味,上了竹排。这竹排,是组装起来的,拆合两便。待抵达目的地后,艄公就将它拆成一根根的竹子,用车运回来。不然,逆水行舟往回返,就难了。
站在岸上的时候,无法体味河水的质感,上了竹排,立刻便会觉得泸溪河是那样的柔,艄公竹篙一点,竹排好似浮在泸溪河富有弹性的背上,顺着水势向前荡去,让人飘飘欲仙。
大自然的造化,总是山水相依。水映着山,山照着水。没有水的滋润,哪有山之苍翠;若无山的护佑,岂有水之长流?水,系山之脉;山,为水之魂。经年流月的泸溪河,辉映着龙虎山二十四岩,九十九峰,绘成一道绵延二十里的绚丽画廊。
竹排随波逐流,在两岸旖旎的景致中穿行,美不胜收。
龙虎山,并无那种岩上岩,树上树,峰上峰,云上云的险峻奇伟,而是突兀拔地而起,似虎踞,若龙盘。峰与岩,那美不在高,而俊于势。一方莽岩,便为一山,一块巨石,便成一峰。疏朗敦厚,雄傲逞奇。
真是佩服艄公的妙语连珠,他指点着一处处的风景,亦庄亦谐,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这山、这河的前世今生……
他说,东汉年间,少为奇才,后成饱学之士的张道陵,看破红尘,愤离官场,躲到山中,纳天地之气,收日月之精华,炼不老仙丹。历经三度春红秋黄,寒来暑往,终于如愿以偿。
丹成时,霞光照眼,犹闻雷霆之声不绝于耳。但见,数只斑斓猛虎奔来,九条虬龙腾云而至。张道陵嘴含仙丹,仰天拂袖,一声长啸,那龙,那虎便乖乖地隐身于峰岚之中。于是,这山,从此叫做龙虎山。
在艄公的眼里,张道陵何其了得,他不仅是降龙伏虎的高人,还是救民于水火的恩人。说有一年,泸溪河两岸突生瘟疫,万户萧疏鬼唱歌,张道陵用所炼之丹合着草药,出手救治,神也似地控制了瘟疫的横行,挽回无数生命。后来,巴蜀之地,疝气毒人,他又赴巴蜀,为民除害,立下赫赫的功德。
坐在竹排上,望着两岸的景致,听艄公讲那半人半仙的故事,倒也有几分的惬意。
这艄公,黑黑的胡茬儿,浓眉下,有一双细眯的眼睛。嘴角上,挂着憨厚的笑意。看上去,五十开外,身手却麻利得很,那竹篙或轻或重,或急或缓,或快或慢,稳稳当当地左右着竹排。
竹篙向前划着,他滔滔不绝地讲着……
说那张道陵还是娃子的时候,就迷上了远古的哲人老子,诵读五千言的《道德经》,三更灯火五更鸡,一读数年,痴迷中深得其奥。未到而立之年,他便发扬光大,自竖旗帜,创立道教。入教的人,身带五斗米,以示虔诚,所以,人称“五斗米教”。这道教的大旗一挥,就“呼啦啦”地飘扬了一千九百多年,直到如今。
艄公颇像童年记忆中的说书人,舌底生风,口吐莲花,欲罢不能。
“张天师活了一百二十三岁,在四川的鹤鸣山羽化升天。我们龙虎山的百姓,祖祖辈辈念记着他。如今,天师在龙虎山已绵延了六十三代,烟火不断……”
竹排推着水花,向前荡着……
显然,在艄公的心里,张道陵已绝非凡人,而是得道升天的仙人。
张道陵到底是何因而离世?怎样离的世?
正如传说中骑着青牛消失在函谷关的老子一样,已不可考证。
但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升天之说,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这也许是一种美好的期冀和美妙绝伦的猜想吧?
不管怎么说,人终归是人,不能成仙,这是唯物主义的底线,岂可逾越!
然而,龙虎山正是因了张天师的“仙风道骨”,才名声大噪,引来天下的游人。
艄公突然问道:“先生来龙虎山,要进香吗?”
未等我答,他迫不及待地说,每年,天南地北,来拜张天师,为其进香的人络绎不绝,有的求子,有的求财;有的为姻缘,有的为前程;更有遇到了灾,遇到了难,遇到了迈不过去的坎儿,来求天师护佑保平安的。
“先生,您要求什么呢?”
我笑了笑,说:“天下太平!”
其实,我是一门心思来游山看水的。
心里窃想,那些来进香的人,怕是香烧得再高,也只能是一种自慰罢了。张天师怎么能保佑得了你呢?
前些年,因为策划组织拍摄电视剧《老子》,曾去老聃的出生地采风,并聆听过一些专家学者的教诲,对于道家和道教有一点些微的皮毛了解。无论是道家还是道教,尽管有神秘的色彩,却不是神鬼的迷信之说,其精要,蕴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学问。可惜这部“经”,被一些人给读歪喽。
说话间,眼前的河面变得宽阔起来。缎子般的水面上,远远地漂着几只梭子般的小木船,那船,肚子粗,两头细细的,长长的,尖尖的。
其中的一只向我们划来。
到了近前,一瞧,那小船竟是用一根木头“挖”出来的独木舟。只容得下一个人。
摆舟的是位大嫂,她亮着嗓儿喊道:“买棵‘还魂草’吧?”说着递过来一棵。
我一怔,难道是那传说中能让人青春常驻,甚至起死回生的神草吗?
便怯怯地问,这草怎么个还魂法儿?
大嫂一笑,道,这草,长在龙虎山,沾着张天师的仙气,枯了,也不死,浇了水,就会再生。摆在家里,四季常青,会给你带来好心情,让你开心长寿呢!
大嫂卖的虽然不是能让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但她用张天师的名气来夸她的草,别有一番巧思。
大嫂又道:“我这儿有新煮的花生,和咸鸭蛋呢!买些尝尝吧!”
瞥眼一望,那小舟上,放着一只小火炉,炉上的锅,正冒着热气,那里面一定蒸着花生和蛋呢。
大嫂殷勤地说:“我家的花生,不上化肥,香香的;俺的鸭蛋,是家鸭和野鸭杂交的,放到锅里一煮,蛋清透明,吃了,可养生呢!”
……
竹排继续顺流而下,河面变得窄了些。随着“嘎嘎”的叫声,一片鸭群出现在河边,那鸭子,既有白羽的家鸭,更有色彩斑斓的野鸭,它们相互混杂,鸣叫嬉戏,好不热闹。
艄公说,河里鱼虾多,鸭子都放到河里来养,野鸭也飞来了,日子一久,家鸭和野鸭成了一家。
这一席话,怎能不勾起你的好奇心,引起许多的遐想……
这家鸭,和野鸭原本属于一宗,现在又来团聚,岂不是人间的喜剧吗?
这时,远远地瞧见前方的江边,矗立着一方白色的莽岩,在阳光下,是那样的耀眼。
这龙虎山,以丹霞地貌闻名遐迩,怎会出现这如雪的一壁山呢?
艄公一笑,解开了心中的疑团。
这山脊,原本是红褐色的。不知从何年何月起,从山外飞来了一群群的大鸟,它们情有独钟地栖息在这爿山上,岁岁如是,年年如是。
于是,这峰山,便成了它们固定的家。
它们在这儿筑巢,在这儿孵蛋,在这儿繁衍……
白色的鸟粪,日积月累,铺了一层又一层,经过雨浸风蚀,日晒月融,竟与那山石化解在一起,将山体染成了白色。
“那些鸟为什么偏偏落在这座山上,而且,一恋就不再移情,是因为这山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沉默半晌,艄公道:“这倒没想过,也许是这儿的鱼虾多;或许是鸟儿有恋老窝的习惯吧!”
他的回答,不能满足我的好奇之心。
艄公边撑着篙,边慨叹着,语气里充满了自豪:“泸溪河呀,说不清的东西太多喽!要不,人们咋说我们这儿处处是千古之谜,龙虎山是神山,泸溪河是神秘之水呢?”
我暗自思忖,这话不谬。自张道陵在这儿炼丹起,这山,这水,就聚拢了神秘之气,多少沧桑月儿弯,几度秋雨石榴红,那神秘重未消退,反倒是落得个无峰无石不故事,村村寨寨皆有传说。
艄公向我卖了个关子:“河边有个无蚊村,就是不生蚊子,你说怪不怪?”
“那是什么原因?”我追问了一句。
艄公回头一笑:“说法不一,有了一准的说法,就不奇了!”
这种解释真是太妙了。
可我愿意打破砂锅问(紋)到底,“大家伙儿都是怎么说的呢?”
他有滋有味地讲了起来……
原来,这无蚊村,人称许村,只有几十户人家,藏在山洼里。山民出山,只有水路一条。劳作、省亲,全靠舟楫代步。
说有一年,张道陵陪令堂出游,夜宿徐家村,岂料蚊虫肆虐,令堂不堪其扰,夜不能寐,叫苦不迭。张道陵秉烛而起,口含仙丹,连吹法气,但闻草庐内外,金风飒飒;半山腰里,松涛阵阵,蚊虫早已不知去向……
自那以后,许村,再无蚊虫。
还有一说,是因为许村周边,遍生樟树和桉树,那树的气息,乃蚊虫毙命之源。
也有人说,许村的山缝里,颇多蝙蝠,它们是蚊虫之天敌。
更有人说,许村的山野里长有一种奇香草,能放射出异香,蚊虫闻到后,便不能繁殖。但这草,甚为神奇,它寄生在其他花草的枝叶间,见光,闻声,便化为水珠。所以,生生死死,杳无踪影,至今也不被人发现……
我听得饶有兴味。
突然,传来锣鼓之声。
远远地看见陡峭的山壁上,有人悬在半空。竹排慢慢地到了近前,只见那人手中攥着悬吊下来的绳索,随着鼓点在向上攀爬,表演悬棺。
那些棺椁,据考古学家的考证,是古越人的崖墓遗存。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这种崖墓奇观,在武夷山和长江小三峡的崖壁上,我亦曾目睹过,不过其规模,远不及此。
古越人为何将遗骨藏匿于高高的崖洞之中,至今还是个谜。
据说,龙虎山的管理者曾出巨资悬赏破解这千古之谜者,至今不见来应征的高人。
这千古之谜,难道会成为永世之谜?
这也许是龙虎山和泸溪河的又一个令人着迷之处。
走下竹排,离开泸溪河,艄公与我们告别,他憨憨地一笑,说:“去开开眼吧,仙女配不得!”
他说的“仙女配不得”,是指酷似女阴,被称为“大地之母”的仙女岩。其实,这龙虎山中还有极似男阳的金枪峰。
不知那造物主为何要把这原本是人类极为私密的物件要堂而皇之地凸现在光天化日之下呢?
是要唤起人们的敬畏之心吗?
还是在提醒人们莫忘人之本性;抑或在警醒着什么?
这同样是龙虎山和泸溪河的神秘之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