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康德之三:哲学迷藏的潜规则

(2013-09-04 20:18:06)
分类: 哲学笔记斯文了

   康德哲学更像一个捉迷藏的游戏,首先声称一个深不可测的洞穴,当你顺着康德的洞穴一路摸索下去,发现最终还是一个洞穴。康德的古典哲学和后世哲学不同的是,康德哲学是直线的,而后世的哲学大都是曲线的。连接康德哲学直线两个点是不可知,康德哲学不可知是起点,终点还是不可知。无论是打着灯笼仔细查找,还是蒙住双眼冥想,无法找到康德哲学的真身。
                                         无法认知的世界
    康德认为客观存在物是人的理性不可认知的,客观存在的物和我们所感知的物是两回事,人类感知的物是物的现象,而非物自身,而自在之物是不可认知的。康德认为,自在之物先听是不能认识的,后天也是不能认识的。一句话,自在之物永远是不能被认知的。这一点如果站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角度来看,康德是腐朽的哲学。但是,正因为不可知论,才会让我们对世界产生敬畏,因为自然是不可知的客体,既然是无法认知的,那么,那么我们会保持距离;相反,自然如果是可知的,自然是被征服和改造的客体,那么,自然永远都会处于被开发和强奸的对象。
   康德把感官当做有很大局限性的渠道,他说永远而且丝毫不能使我们认识自在之物而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物本身是什么,我们一点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的现象。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物本身是什么,我们不知道,物的属性不属于自在之物本身,仅仅属于自在之物现象。
   康德讲述过一个关于镜像的理论,当然,他的镜像和拉康的镜像不是一回事。康德说,还有比我的手或者我的耳朵同它们在镜子里的影象更相似,在各方面更相等的吗?然而我不能把镜子里所看到的这只手放在原来的手的位置上去;因为,如果这是一只右手,那么在镜子里的就是一只左手,而在镜子里的右耳就是一只左耳,它决不可能放在右耳的位置上去。在这种情况下,仅凭我们的理智是想不出什么内在的差别来的,然而感官却告诉我们,差别是内在的,因为,不管它们彼此多么相等、相似,左手却不能为右手的界线所包含(它们是不能相合的),而这一只手的手套也不能戴在那一只手上。
   康德把问题的解决推到了感性直观那里。康德的镜像理论告诉我的是,镜像是全等的,但是永远无法重合,相似程度越高,重合程度越低。带来了双重不可知,即原型是不可知的,镜像是不可知的。
   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因为感性直观是不能有效探寻到自在之物,因为康德的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既然感官是有局限的,直观是不可靠的,那么只有通过理智进行思辨理智。康德的意思,一切作为对象儿提供给我们的东西,都一定在直观里提供给我们。不过,我们的任何直观都只能通过感官而发生;理智并不去直观,而只去思索。从这里可以看出康德的直观和理智的关系,直观是通过感官的渠道,获得的表象的关系。非表象的关系,通直观的感官是无法获悉的,而令人痛苦的是,被思索的物,又是无法直观的。
                                   第三条道路堵塞
    康德才是不可知论的经典大家,他的哲学不仅形而上学的不可经验,不可知,同时,实体性的东西本身永远不能被我们的理智所思维,不管深入到什么程度,即使把全部自然界都给它揭露无遗也不行。
   康德认为,只是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们的现象,也就是当它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之内所产生的表象。因此无论如何,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也就是说,有这样的一些物存在,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固然完全不知道,但是由于它们的影响作用于我们的感性而得到的表象使我们知道它们,我们把这些东西称之为“物体”,这个名称所指的虽然仅仅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的现象,然而无论如何,它意味着实在的对象的存在。外物的很多属性并不属于自在之物本身,而仅仅属于自在之物的现象,这些属性在我们的表象之外没有单独的存在性。
   自在之物不但在感官的直观中逃遁了,而且没有明确的道路通往理智的思索那里。而我们能感知的属性仅仅是现象,被思索的无法直观,等于认知物的两条途径被堵塞了。我们不知道物本身是什么样子。我们置身于虚空中,还是谜团中?但自在之物是客观存在的,怎么办?康德的哲学制造的不可知有一个第三条道路,就是概念。
    这大约是康德不得已的选择,他说,关于物的性质,我们就不得不自己做出一些概念来,而这些概念的实在性,即这些概念实际涉及对象的,还是思想的产物,就永远不能确定了。康德的意思是说,第三条道路的概念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是概念指涉自在之物,只是思想而已,并不能认知自在之物,概念是超自然的,超验的,与实际自在之物毫不相干。概念统摄的是形而下的自然界体系,但无法触及形而上的自在之物。
   为了证实这个不可知的循环可信性,康德举了一个关于四方形和圆的命题,一个四方形的圆形是圆的和一个四方形的圆形不是圆的,显然,这两个自相矛盾的命题都是错误的,有没有第三个概念?没有。康德利用这个诡辩,声称概念是不可信的。
   概念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是不能通过例证来证实自在之物的关系,因为例证都是从现实的经验而来,经验抛弃了概念,而概念一旦脱离了经验,就毫无意义。康德反复在强调这一点,实际上,康德是宣告了第三条道路认知自在之物的堵塞。
                                康德的潜规则的意图
    康德哲学很像一个连环坑,当你越过一道坑之后,以为能触摸彼岸了,但有一个坑把你陷进去了。康德设置了一个又一个不可知论。他说,一切先天综合原则都不过是可能经验的原则,它们永远不是关于自在之物的原则。一旦超出经验,这些原则就成为毫无客观实在性的任何结合我们不能先天认识它们 的可能性,
    连第三条道路概念之路也堵塞住了,认知的路线全部堵死,那么,人在认知中形成了自我欺骗的格局,因为没有一种认知不是假象。在康德哲学视线里,理智的思辨和形而上学具有很亲近的血缘关系,但是理智的思辨在面对自在之物的时候是不及物的,理智和直观不能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康德认为纯粹的理智把理智和感性分开了,剩下的就是仅仅是一个没有直观的思维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我们认识不了任何确定的东西,也就是说,认识不了任何对象。
    康德哲学迷藏的游戏告诉我们一个哲学的真身吗?没有。没有不可知就没有康德,康德晦涩无比的文风,绕来绕去的哲学表达,说明的是一个简单的判断:自在之物通过任何方式都是不可知的。
    但这个自在之物是存在的,自在之物之外还有一个自在之物,类似与形而上学。既然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那么,自在之物之外的自在之物更是无法认知的。形而上学是不可知的,那么,康德写这本书不是自相矛盾的吗?
    如果我们对康德哲学就进行解读,就进入了康德迷藏的游戏,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康德哲学同样是不可知的,康德指责那个批评的的哲学家没有读懂他的著作,包括我写关于康德的哲学评论,均属扯淡。康德的潜规则试图表明什么?是不是告知他人,他的哲学是不可知的,不可读懂的,不可解读的。看来后世的一切针对康德的哲学分析都是虚妄的。

参考文献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康德著,庞景仁译,46,50,60,83,89,124,142,146,151、15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