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和高深有关系吗
(2013-08-19 21:32:07)
这两天在家读康德的书,读来读去,却横生莫名其妙的疑问。我看到很多作家喜欢在非哲学书的扉页,或者章节开头摘录一两句哲学家语录。我很好奇,这就显得深刻吗?难道熬点鸡汤,就哲学了?高深了?
其实,哲学和高深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我曾经读过一本作家的小说,其形式的碎片化,比任何后现代哲学家的哲学更后现代。如果用“深刻”来衡量后现代的话,这个小说比后现代哲学深刻。
哲学更多是指向抽象,思维行走在形而上的语言隧道里,如同天文学、医学和文学一样,并不存在三个学科之间哪个比哪个更高深的问题,它们之间只是所负责的花园品种不同而已。你不懂的,就是高深的,你不阅读的,就是高深的。
同样,哲学并不是比其他学科更高深,而是利用形而上的词语。纯粹的哲学史是和世俗无关的,关注具象的问题,那是学术,或者是艺术审美。需要提醒的是,哲学、理论和学术并不是一个东西。
不能仰视哲学,仰视姿态带来头昏眼花,肩膀酸痛,必然会曲解哲学。比如,文学和哲学,它们是语言家族学校里同学,存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的问题,不存在谁比谁高深,谁比谁牛逼,谁比谁血统更高贵。它们的区别只是生有不同的语言面孔。
康德被引用的次数太多,尤其是非哲学的引用,并不是说康德的著作被广泛阅读,而是康德的话语被鸡汤化,哲学不是为智商服务的,而是为形而上服务的。作家引用,首先是错误以为引用康德就显得深刻;其次,他们不是哲学写作,也不系统阅读哲学著作,引用鸡汤化的格言,当做装逼用,装高深用,第三,不知道哲学和高深并无直接逻辑关系,只是语言的面孔不同而已。
我举个例子,“理念”这个词,泛滥成灾。几乎出现在任何文本中。中文一直到1980年代才有“理念”一词,吊诡的是,百度一下“理念”,很多解释,但没有一种解释符合康德的原意。康德的理念解释是,一个不是在经验的连接、经验的秩序和经验的统一性中想出来的存在体,一种纯粹的假设,没有这种假设,理性就得不到满足。理念是永远不能实现的。康德的理念一词的原始涵义,有乌托邦色彩,带有千禧年主义的蛊惑之意。那么,谁现在要是和我谈理念,我立马把康德抗出来:你丫忽悠我吧。因为,你一和我谈理念,就是说永远实现不了,而不是一旦有“理念”,就高深了。
作家不能欺骗大众,把形而上当鸡汤售卖。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