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价稳定的历史秘诀

(2011-09-12 23:13:16)
标签:

杂谈

分类: 钝刀随便乱论了
 物价稳定的历史秘诀
      事情就发生在今天,当然感慨也就随之而来,如果我明天再回忆这个感慨,就是历史记忆了,文本的历史含义就变得很重,很多非现实因素见缝插针融合进来了。
      有话今天说,有话好好好说。好,我就说了。
     上午我去买菜,揣了100元,结果钱不够,还欠卖猪肉的9.6元。我提着菜,一边走一边合计,现在物价涨的太离谱了吧。一斤三两的排骨就30多元。从菜篮子就可以清晰发现物价不稳定时代缩影了。
      新闻说,菜价涨价就在中秋节三天。这不是趁火打劫吗?这可不是市场经济,而是缺德经济。要不铁道部一到春运就想涨价。菜再贵,过节了也要吃,票价再贵,也要买票回家过年。别和做生意的讲道德,别和党棍讲学术。
      可是,那只手呢?
      说实话,现在不是短缺时代,再贵也得买菜吃饭。到了晚上,我还在合计,现在是21世纪了,物价如此飞涨,老百姓苦不堪言。那么,在古代的物品短缺时代,物价是怎么稳定的?
      当然,我所涉猎类似的古典文献很少,虽然少,但还是有类似的文献。
      宋代的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稳定物价的秘方,令人深思。
      宋仁宗末年,全国大旱,而且发生蝗虫灾害,民不聊生。吴遵路到通州为官,灾情严重。
      怎么办?吴遵路乘老百姓还有饭吃的时候,向有钱的富贵人家征款,得钱万贯,派人从水路到苏州、秀州(今嘉兴)等地购粮,这么做是防止大灾之年,粮食短缺,有人乘机囤积粮食,肆意抬高物价,用我们现在的思维理解,是政府库存,保证了粮价的稳定,没有出现哄抬价格,乱涨价的现象。
     平价粮食有了,但不能白白送啊。吴遵路劝老百姓去砍柴,官方收买,用柴来换购官方囤积的粮食,这属于政府购买,但吴遵路的政府购买完全是利于百姓的行为。人们一定要问,政府购买那么多柴干什么?
     到了冬日,天寒地冻,老百姓需要取暖,政府又以原价将柴薪卖给老百姓取暖用,官不伤财,民且蒙利。老百姓只是花费了买柴的钱,吃到了平价粮。
   “又建茅屋百间以处流民,捐俸钱置办盐蔬,日与茶饭参 。有疾者,给药以理之;其愿归者,具舟续食,还之本土。是岁,诸郡率多转死,惟通民安堵,不知其凶岁也。”
     从吴遵路政府购买的行为来看,没有任何获利,政府的角色是中间供给商,牢牢的控制了难以控制的物价。要知道可不是皇上让吴遵路这么做的,吴遵路做的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宋代王辟之讲的是一个正面的案例,如果物价不稳定,到底会给老百姓带来什么样影响,我再来讲一个发生清末的悲剧。
     1910年,湖南发生严重的灾荒,米价飞涨,民不聊生,以叶德辉为首的地主囤积粮食,进行投机,谋取暴利,造成更严重的灾荒。人祸大于天灾。
     4月11日这天,长沙米价每升涨到了80文,以卖水为生的黄某,让妻子拿着80文去买米,结果钱币中有不通行的旧钞,米店老板不收。等到了晚上,黄某的妻子凑够了80文再去买米的时候,米价已经涨到了每升85文,黄某的妻子悲愤交加,一时想不开,跳河自杀了。留下了两个孩子,黄某把两个孩子推入河中淹死,自己也跳河自尽而亡。此事激怒了走投无路的饥民,长沙发生了饥民暴动的事件。
      为什么猪肉、鸡蛋如此飞涨,那是政府和学者要解释的事情,说了一百个理由,我们看到的还是直线上升。稳定住,再降下来才是王道。
      现在是21世纪了,连1000年以前的吴遵路做到的事情,我们做不到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