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文字都是可疑的
关于对拒绝文本和解现象以及流语泛滥的分析
“流语”作为我个人对词语异化的总结,一直深藏于大脑中,当“流语”的叙述出现困难,并残酷纠结的时候,起义行为发生,
“流语”以表达的形式游荡于我的文字叙述中,当然,“流语”是表达的词语再次异化。
今天,我被一个文本刺激,这个文本发生在我身边,文本发生的时候,终于冲开了“流语”道德、语言、和思想的围堵,这个文本是今天经历的: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男孩,对老师说:“如果你再让我写作业,我就跳楼”。这个10岁的男孩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智商偏下,相反,他的智商很高,很愿意参加一些劳动,并希望老师用他的劳动来替换每天的作业,老师被激怒了,于是坚决要和孩子的父母对话,遗憾的是,孩子的父母是这么答复的:实在没办法,只有去看心理医生了。为什么男孩会说“如果你再让我写作业,我就跳楼”?我想,哪些缺乏思维深度的老师和愚蠢的所谓心理学家或者教育专家,会给出枯燥而且千篇一律的解释和诊疗方案。
我被这个文本刺激,这个文本并不是关于“流语”的极端说明,相反,普遍存在我们对文本理解和
阅读过程中,别指望老师和心理学家或者教育专家能耍出什么花样解决问题,他们是无法解决的,因为
这些貌似专业人士根本没有进入这个10岁男孩的意识里,实际上,这个声称“如果你再让我写作业,我
就跳楼”男孩是对自己的超越,而不是逃避,10岁男孩对自己的语言进行了总结,他在总结之前已经进
行若干次有效的逻辑证明,作业在10岁男孩的视野中就是文本,为什么是超越?因为他对这个文本产生
了怀疑,拒绝文本和解。
注意,我是分析流语,也就是文字的异化,对任何文字的叙述性质提出怀疑,而不是提供这个10岁
问题男孩的诊疗方案。后面,我还会这个文本进行分析。
我说了,这不是极端的“流语”的极端说明。10岁男孩怀疑是不能受到谴责的,他已经解构了“作
业”文字的虚无性质以及关于作业周边环境无限扩充的荒诞。
到底类似的普遍性有多普遍?让我来对文字再一次进行拆解:当一个单身强壮男人的视觉中出现了
一个女人,当他语言表达出了“女人”,书写的“女人”不管是汉字,英语或者德语。同样,当一个单
身女人的视觉中出现了一个男人,当她语言表达出了“男人”,书写的“男人”不管是汉字,英语或者
德语。 我们看到的就是“男人”和“女人”,然后,这个时候,文字的和解彻底瓦解了,流语深度体现
:就是目瞪口呆的眩晕。德勒兹说,遇到的是一些精灵,是一些蹦蹦跳跳、忽隐忽现、躲躲闪闪、有瞬
间强度的精灵。他们用差异填补差异,他们携带着迹象。(尚杰:《“外部思想”与“横向的逻辑”》
)如同“男人”和“女人”,到底会产生什么现象?德勒兹说,而“必然性”则是对“思想”实施的原
始暴力,但它只是这种暴力的一种,因为来自外部的思想力也同样是精神的暴力——在这里发生了精神的拐点,表现为奇特古怪的因素,或者非再现、非模仿、非代表。于是创造性出现了,原创性不是清楚明白的观念而来自目瞪口呆的晕眩。
可以肯定的是,疯子的历史不是疯子自己写出来的,“男人”和“女人”包含无限扩充的背景信息,视觉、说、书写过程其实受背景的强迫,“男人”和“女人”文字体现精神的暴力。男人版本中的“女人”包括一系列体验和非常化的语言压抑,他的背景信息里包含经过演绎的白日梦符号,“女人”的文字具有身体结构的勾勒和皮肤性别化描述,预测发生的无数个细节的堆砌,但是,我们看到的就是“女人”的文字。同样,女人版本中的男人,展开无数个被呵护的心理救援过程,非常简单的“男人”女性话语同样是值得怀疑的。
既然开始怀疑,就必须解构。胡塞尔用“epoche”(悬搁,又译作悬置,大智若注)这个概念来表示否定性的含义,(泰奥多.德布尔
《胡塞尔思想的发展》)流语泛滥源自对文本和解方式的拒绝,所以,通过分析,任何文字都是值得怀疑的,胡塞尔说,普遍怀疑的企图属于我们的完全自由的领域:我们可以试图怀疑任何东西,不论我们可能多么坚定地相信它们,甚至在充分的明证性中肯定它们。(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胡塞尔用“悬搁”,要阐释“悬搁”是很苦难的,非我的学识所能明清的,也不是本文的探讨的范围,方法是加括号。“我们只选出“加括号”或“排除’现象,显然不只是怀疑企图的现象有联系……每一种可判断的对象,均可被置入括号中,那么也就没有被变样的判断的领域了。”
我还没有资格对胡塞尔这个已经成为显学的哲学进行批判,不过,加括号法只是证明了我所说的拒绝文本和解现象以及流语泛滥,不可能对文字进行还原,任何文字在出现的时候,它的原始意义已经丧失,就是在括号中,也是完全被言说过的,不具有任何处女性质的含义。迹象是不可还原的!那么,对文字的怀疑在任何时候都是可行的,任何文字都叙述其他,但任何文字都不具备诉说自身的功能,那么,任何文字都是可疑的。也就是说,任何文字都是隐喻。R.莫兰说,“对活隐喻的解释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并且不受规则限制”。(R.莫兰《隐喻》)。
因此,文字都是一个受强大背景强迫的符号,德里达说,没有心灵始源的机器与文本时不存在的,没有文本的心灵现象也是不存在的。(德里达《书写与差异》)拒绝文本和解现象以及流语泛滥这个问题,德里达曾经做过卓越的分析。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到“如果你再让我写作业,我就跳楼”文本,我再次声明,我不是提供一个可纠正的治疗方案,作业在这个男孩的意识中是对自己的暴力,是因为作业受强大背景强迫的符号,在这里,作为作业的文字的空间无限延展,这个过程是不断异化的过程,呈现出来的文本就是,“如果你再让我写作业,我就跳楼”。德里达说,口头的符号,说出来的或印出来的,是在我们的想象中被回忆的,真正说来,它全然不存在。如同10岁男孩的作业和“如果你再让我写作业,我就跳楼”话语,当词语再现的时候,背景被无限展开了,“作业”这个文字已经被男孩怀疑并拒绝。
对文字合法性怀疑深入,普及,甚至可以达到消费领域。“我们面临的是诡异的符号系统,被消费的不会是物品,而是关系组合,消费过程不是自然消费的物质过程,而是对社会关系的重新构造过程,人们实际经历的是伪事件、伪文化、伪历史,由仿真和虚像所构成的世界,对现实所产生的眩晕(徐琴《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意义和局限》)”
文字呈现的时候也就是它自己原始形象完蛋的时候,这个怀疑的过程是对原始形象的追溯,但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无限的背景。关于这个刺激我流语泛滥的分析的10岁男孩,必须对他所怀疑的文字进行背景延伸,拒绝文本和解是自由的,任何人无法剥夺。
通过分析,任何文字都是强大的符号系统的连接,背景是在强迫中发挥作用,既然任何文字都是可疑的,那么,任何文字的背景都是要分析的,这个世界的荒诞就是这么无始无终。
参考文献
世界哲学
尚杰《“外部思想”与“横向的逻辑”》2009年3期,5-20页
泰奥多.德布尔 《胡塞尔思想的发展》 李河译。 三联书店 1995年4月 301页
胡塞尔 《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 1996年3月94-99页
世界哲学 R.莫兰 《隐喻》2009年3期,42页
德里达 《书写与差异》 张宁译 三联书店 2001年9月 15-364页
德里达 《声音与现象》 杜小真译 商务印书馆
2005年6月
徐琴《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意义和局限》 2009年6期
43-50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