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兽性是怎么来的
男人成年后的自我反省和女人饱经情感经历后对男人的角色评价有一点是重合的,那就是,男人是喜欢用下半身思考异性的动物。男人上半身是思想家,下半身是野兽。“兽性大发”和“兽欲”基本上是男人的专利,到底是谁发明这个专利呢?同样是人,为什么兽性总是形容男人而不是女人呢?
男人和下半身思考的逻辑关系绝对不是现代靠网络时代意淫的文明人发明的,这应该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不是现在的男人和女人受过高等教育了,善于思考和总结,通过实践,得出“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这样的定义。据我的推测,这个定义是人们经过长期实践,就是在动作中总结出来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就是氏族的古老形式——母系氏族。
偶婚制是人类比较原始的性关系了,就像摩尔根所说,男子寻找妻子,并不像文明社会那样出于爱情,他们对爱情一无所知,婚姻不是以感情为基础,而是以方便和需要为基础。一直到解放前,我国个别民族还有母系氏族的遗迹,俗语“阿注婚”,就是男子到女方家夜宿,天亮后离开女方。这就是我们口头上经常说的“干完了就走”,所以那个时代的人们“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只有母方才能作为识别世族的的标志,母系氏族这种最古老的氏族形成了。
从偶婚制到专偶制婚姻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女人对男人的评价应该是最原始的,赤裸裸的,也是最真实的,当然,那个时代的男人和女人没有我们现在饮食男女那么有才,读完大学,很学术化的说:“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那个时代的女人肯定发现,在性方面,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男人和动物,也就是和野兽是相似的。评价男人“兽性大发”和“兽欲”就是从那个时代的起源的。女人对男人的怨恨情结和对男人难以肃清的需要理论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当然那个时代只是评价男人“兽性大发”和“兽欲”的萌芽期,经过长期实践,这种评价如何发扬光大,又是如何一代代传承下代,甚至到了我们生存的21世纪似乎有过之?也就是说男人的“兽性大发”和“兽欲”是如何更形象化更理性化的?
我们得追溯人类早期的神话,我一直怀疑,最原始的神话原创作者是女人,最少应该是第一作者。因为我发现,古代神话中的神的形象大都含有女性性幻想的奇异色彩,并不是说这些神阴气太重,而是这些神大都是女人对男人性角色的评价替代物。人对神和女人对男人的相互关系基本是一致的,既爱又恨,有了很烦,没有了又失去了精神支柱。比如很古老的神话《山海经》里有很多人面兽身的神,西山经的莱山篇说,这些山上有10个神是人面牛身,7个神人面马身。虽然《山海经》没有记述这些神的性别,但我怀疑这些神话的作者是女人,所以,这些神的性别就是男的。澳大利亚有一则神话,大致意思是,有一个蝙蝠想女人了,于是自己就变成了男人,其他的蝙蝠全变成了女人,这则神话比较符合男人性意识。创造这些神话的女人相信,在性方面,男人(神的高度抽象)和野兽是一样的,这些作品应该是从母系氏族流传下来的。
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这些神话的原创作者是女人,就是氏族的起源,氏族的起源都是神话,图腾动物,很多图腾动物是野兽,更为重要的是,氏族的起源大都是人兽婚,就是人与野兽性交,人是女人,野兽是男人,这里有比较浓厚的“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痕迹。如我国的虎氏族,说有一个女人独自上山打柴,遇见一只老虎,把女人吓坏了,这只老虎后来变成一个帅小伙,和女人结婚生子,人们称老虎和女子的后代为虎氏族,这类神话有深刻的性含义,第一,男人在性交时的野兽风格基本保留,第二,野兽变成人这个过程,使女人在性心理上容易接受。
波伏娃在充满存在主义味道的《第二性》说,雌性动物不可能强迫雄性动物性交,最终作出决定的还是雄性。所以波伏娃在充满伤痕累累的语调中说,爱情变得和外科手术一样,……以前女人是被强奸和诱奸才离开童年世界,被抛入妻子世界,现在仍是暴力行为把女孩子变成女人。波伏娃的潜台词是说,在性方面,男人和野兽一样。
男人的“兽性”被打上标印,成为永恒,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我把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就是同样一副大脑,随着世世代代经验的培养,它变得比以前更老炼了。野蛮社会的精神出处露头,就是因为这副大脑频繁的重现它的古代癖性。这些都可以解释为一种精神返祖现象。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