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风云变幻
(2007-09-26 23:45:24)
风云变幻
今天在家乱翻书,晚上开车出去,又刮风又下雨,车玻璃模糊不清,还好,顺利办完事情。这个时候的天气应该属于风云变幻吧,到处都充满了暗示和陷阱。陌生人,到处游荡着陌生人。尤其是那些稍微熟悉的脸谱,其实他们也是陌生人。表演是人的本能,但拒绝表演也是人的权利。
《读书》还俗了?
到底订阅了14年的《读书》,今年停止订阅有半年了,突然感觉有些不习惯,而我又是一个怀旧基因很重的人,想了想,还是意志不坚定,昨天跑到三联订阅2008年《读书》,就当给《读书》新主编拉选票了。不爽的是,车停在三联的胡同里被贴条了,罚款200元,核算一下,这《读书》的订阅费也忒高了。
订阅时候,顺便把8、9两期买了。回家才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8期的主编还是汪晖和黄平,9期改成了吴彬,末页有一段简短的编辑附记:从本期开始,汪晖、黄平先生不再担任《读书》杂志的执行主编,两位先生在担任本刊执行主编期间,《读书》坚持了既定的办刊宗旨,杂志的论题与社会现实联系得更加紧密,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新的拓展,发展了一批新的作者和读者,进一步扩大了《读书》在国内外的影响。他们为《读书》的编辑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宝贵贡献。三联书店及《读书》编辑部向汪晖、黄平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我想,这段话应该改了无数次了,很有一点水平的。
这两期的没来得及细读,大致翻翻,感觉有点不一样,《读书》不再坚持不懈充当知识分子精神鸦片的角色,开始还俗了?这两期不但有分析韩流、超女的文章,还有一篇文章专门分析胡戈的,还有人分析木子美、流氓燕、芙蓉姐姐。《读书》是开始向雅俗共赏转轨还是向世俗妥协?
在我的印象中,读书一直不怎么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尤其是教育改革。除了很早以前陈平原一系列的北大精神文章外,我印象中有一篇是探讨大学学科改革的文章,其他有关教育改革的学术文章很少。意外的是,8、9两期竟然有好几篇涉及教育的文章,除了大学的,还有说高考的。《读书》也像我们小报记者一样关注民生话题了?
余华太有名了
9期的《读书》发了余华一篇文章,是中德心理治疗大会上的演讲。理由是余华写过《兄弟》,于是被邀请,邀请人是赵旭东,赵旭东我是知道的,在精神病学很有名,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请余华。余华演讲的主题是——四十年来中国人的心理变化:一个作者的视觉。这个演讲很滥,我不知道余华为什么要把它拿出来发表,是应付差事,还是为大会做宣传?我对精神分析哲学很感兴趣,所以对精神分析稍有了解,余华根本就没有精神分析的一点点理论。国内搞精神分析搞的比较油滑的是朱大可,我不知道主办方有没有请朱大可,也没去查证,这个时候要请的人是朱大可,他适合谈这个话题,不应该是余华。也许余华太有名了吧,人一出名就是万能胶了,啥玩意都能搀合一下。假如要开献血世界大会,是不是也要把他请去讲献血,因为他写过《许三观卖记》。
上帝死了,哲学终结了,体系的时代终止了?
我孤陋寡闻,以前不知道布洛赫的,今年第四期《世界哲学》刊发了一组纪念布洛赫逝世30周年的专栏,才知道《乌托邦的精神》是布洛赫写的,书我老早就听说过,但没读过这本书。尼采称上帝死了,震撼了世界,西方一些学者一直在探讨哲学终结了,也在世界学界引发震动,我国哲学界也在探讨哲学是否终结了的问题。布洛赫反对哲学终结论,认为哲学是能够容忍这种终结的,因为哲学已经终结过不知多少次了。他说,哲学问题源远流长,就像自身的问题本身一样绵延不断。哲学问题不仅仅是哲学问题,而是从中反映和探讨世界存在的问题。我觉得布洛赫是对的,我一直觉得哲学是否终结了是一个伪问题,只要世界存在和自身存在,哲学就不会终结,世界和自身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探讨哲学终结的问题就一点意义都没有。我比较推崇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哲学世俗化倾向,即哲学就是对现存秩序和流行的观点进行批判。
“世界本身并不知道它的头脑在何处”,这大概是布洛赫的明言吧,所以,布洛赫声称,体系的时代终止了。布洛赫的体系指的是思想体系,是相对于黑格尔和康德体系而言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哲学家都是阐释者,而不是某种哲学体系的缔造者。“体系的时代终止了”应该是布洛赫话语体系中的概念,如同我们小报记者炒作某种新闻概念一样,是很难进行通俗化解读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